梁振英事先張揚不派錢,令不少香港人失望。筆者未見輿論有討論派錢的正反理據,容讓在下拋磚引玉。
某些反對派錢的人認為派錢會刺激通脹升溫,卻未能改善經濟。在此不作冗長解釋,有興趣者可上網找一找雷鼎鳴教授於二○一一年的相關文章。簡單而言,派錢不一定導致通脹。
相反,派錢是今天解決通脹所帶來問題的唯一辦法。如果薪金跟隨通脹增加,通脹再高,市民的實質生活並不會受到大影響。可是香港今天的處境奇特,物價因為資金流入而大幅上升,而流入的金錢只流進了大財團和地主的口袋,中小企無力加薪,小市民受盡苦頭。其次,面對通脹,富有的人可以轉移資產,投資到股票或樓宇市場保值,但大部份市民要面對每日生活開支,剩下可以儲蓄投資的薪水並不多,於通脹下首當其衝,貧富懸殊因而惡化。真正可以解決就是派錢,直接提高市民的實質收入。如何派、誰有資格領取是次要問題。
以二○一一至二○一二年度的數字為例,香港的印花稅收入為四百四十四億港元,整年的財政盈餘是七百三十七億。如把印花稅收入讓七百萬香港人平分,每人可分得六千多港元,政府尚有約三百億盈餘撥入財政儲蓄。通脹帶來急升的樓價,有能力的人買樓避險去了,如政府急市民所急,何不把相關的印花稅收入回饋一眾未能買樓保值的市民?
反對派錢的人或會說,香港不應該走平均財富之路,這或會影響香港人向上進取的動力。可惜政府與大商家帶頭限制香港新一代向上流的機會,他們根本看不到希望,香港不走福利主義亦不見有助提升新一代進取之心。經濟學早有理論,讓貧窮階層有向上流的希望,是限制福利過份膨脹的重要力量。民主不一定帶來均富,只要大眾有機會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選民是不會盲目支持福利主義的。
今天比二○一一年更應該派錢。或許梁振英不派錢有其隱情,坊間有陰謀論說中央留下派錢一招,作為頂替梁振英作特首之人增取民望的撒手鐗。請問眾位領導,真的是魚與熊掌嗎?
楊慎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