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人工島 發展地下城 <br>拓土地方案被轟假大空

興建人工島 發展地下城 
拓土地方案被轟假大空

參選特首時聲言有新招開拓土地供應的梁振英,在首份施政報告拋出跨海入地新方案,包括建海中人工島、修地下商業城,又誇口要在新界北部發展一個26萬人口的新市鎮。學者、保育人士及環保團體也批評方案「假大空」,質疑梁振英為實現長官意志「盲搶地」。
記者:麥志榮 譚靜雯 姚國雄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新界北有不少從開放禁區後釋出及其他未發展的土地,除部份具高生態價值而不適合發展外,規劃署會探討發展區內其他土地,建設成一個規模與粉嶺或上水新市鎮相若的新市鎮。規劃署又會加快檢討北區和元朗區內用作工業用途、臨時倉庫或荒廢農地,釋放作房屋發展用途,並積極探討大嶼山及新界西沿交通幹線地帶的發展潛力。他又表示,維港以外填海可提供2,000至3,000公頃土地,初步考慮選址包括大嶼山北、屯門的龍鼓灘、青衣西南和馬料水近城門河河口一帶,填海面積共約600公頃。

梁振英擬在新界北建立新市鎮,但學者指建議流於空談。易仰民攝

學者:流於紙上談兵

消息指出,除近岸填海外,當局亦正研究在大嶼山以東及港島以西的海中心,填海建人工島,可提供1,400至2,400公頃土地。人工島可用橋樑或隧道連接市區,其中一個發展模式是把現有厭惡性設施遷往島上,釋放出的土地便可作住宅發展。施政報告又建議,進一步探討香港發展城市地下空間的潛力,包括研究發展在市區內連接現有或將興建構築物的地下空間。消息指日本及北歐也有地下城,本港不少建築物有地庫,可研究將鄰近幾座大廈的地庫連接,發展為地下城,用作商業及休閒用途,當局會研究地下業權及規劃問題。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客席講師姚松炎指,建人工島雖在技術上可行,但不代表實際上可做到,因為選址必然面對環境生態爭議。而施政報告其他土地方案,包括填海、開發新界北,全部未取得社會共識,流於紙上談兵,並無真正可上馬的方案,也沒有觸及開疆闢土涉及的成本問題。

倒行逆施如「土地沙皇」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評,新界東北發展未解決,又提出發展鄰近邊境的新界北部,令人質疑又是一次模糊兩制、配合中港融合的陰謀。他指新界丁屋佔用大量土地,梁振英參選時承諾會研究有關問題,但施政報告卻隻字不提丁屋,顯示梁振英未來五年也不敢碰鄉事霸權。香港土地發展不斷出現爭議,他認為主因是規劃過程不民主,梁振英一再倒行逆施,令規劃議程大倒退,儼如「土地沙皇」。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小蠔灣是白海豚棲息地,又在飛機航道下,若在該處建住宅,居民將會日夜受噪音滋擾。而龍鼓灘有堆填區及發電廠,更加不適合建民居。

齊心一意,打救行騙長官梁振英 http://www.tomonews.net/game/bslapcy/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