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br>中國為打仗作準備? - 盧峯

國際Z世代:
中國為打仗作準備? - 盧峯

「打仗」這兩個字近幾天一再在中國官方傳媒的顯著位置出現。先是《解放軍報》星期一在頭版刊登2013年訓練指示,要求全軍要「強化打仗思想,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使命意識;做好打仗準備、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部隊;提高打仗能力……」。總之,在短短的文章中不下十次提出「打仗」這個詞,並清晰要軍隊為「打仗」做準備。
單單《解放軍報》說「打仗」還不算奇怪。但到星期二,官方《環球時報》又發表題為「和平近30年後,我們應如何看『打仗』」的社論,認為距離上一次戰爭即1979年的中越戰爭已經超過30年,感覺上戰爭已是很遠的事,令社會該就如何對待打仗的問題「做一番久違了的思考」。

《環球時報》的社論提出了多個要點供民眾思考,(一)打仗不是好事,不能輕易為了「出口氣」而開戰;(二)中國成為戰略大國必然面對遠近大小的磨擦及領土糾紛;(三)把戰略仗次排序排列清楚,設定甚麼是可承受範圍,甚麼事必須堅決反擊;(四)強調經濟競爭才是主戰場,軍力只是必要時才動用;(五)中國是核大國,別國不可能征服中國,也不大願意跟中國開戰。(六)戰爭勝負取決於社會能承受多少損失。
文章的遣詞用語算是平實,沒有殺氣騰騰的語句,沒有說出具體爭議的領土如釣魚台,沒有點出個別國家,甚至美國也只稱之為遠處大國。跟《解放軍報》的言論相比,《環球時報》社論不算高姿態或刺眼,大概是不希望刺激美國、日本或其他國家。然而,絕不能低估這篇火藥味不算濃烈的社論,因為它正面的思考「打仗」問題,因為它實質上是為可能打仗作輿論及心理準備。

自從開放改革以來,中國政府對外關係的主調是和平崛起,經常強調中國不威脅任何國家。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在六四鎮壓後更指示接棒的領導層要「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現在官方媒體居然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打仗」,提出為「打仗」做好實質及思想準備,這跟過去幾十年的對外關係策略固然不同,跟鄧小平的「韜晦」策略更是來了個180度轉向。究竟這是中國政府面對國外包括美國挑戰的反應還是新領導有新策略暫時還難以確定,但公開把「打仗」提到政治議事日程肯定是個重要的訊號,肯定是個不祥訊號,特別當日本、美國在區內不斷加強活動,增加對中國的各種壓力時,擦槍走火的風險顯然在上升。
《環球時報》的社論說,中國打仗必須打得「有理有利有節」。只是打仗就是打仗,它帶來的破壞及動盪是難以估算的。中國真的準備要打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