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渚1932年3月31日生於京都,6歲時父親病逝,童年已常閱讀父親留下的共產黨、社會黨書籍。1950年入讀京都大學法學部,熱衷學運。1951年天皇來訪,他和同學被禁提問,但他們張貼大字報,要求天皇不要再神化自己。他後又發起大規模遊行,遭警方打壓。經歷學運失敗,他開始更深入思考社會問題,為他日後的電影創作埋下種子。
1954年,大島渚畢業,因曾搞學運而被認定是左派分子,找不到工作,於是進入了松竹大船製片廠任副導演,當時他對電影接近一無所知,邊學邊寫劇本,至1959年初執導筒,即憑展示社會階級衝突的處女作《愛與希望之街》嶄露頭角,逐漸成名。
大島渚晚年因腦中風近乎全身癱瘓,妻子小山明子為了照顧他,罹患抑鬱症,兩人攜手與病魔搏鬥。儘管如此,大島渚依然對電影執着,會坐輪椅、攜帶尿袋到電影院看電影;會坐着輪奇拍製《御法度》,這時他已是68歲老人,他說:「我能拍到這齣電影,全因我擁有徘徊死亡邊緣的經驗。」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