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昨出席亞洲金融論壇時表示,在美國暫時避免財政「墮崖」及中國經濟成功避過「硬着陸」後,相信今年經濟情況會較去年有所改善,惟他認為近期市場氣氛過份樂觀,這將成為今年的經濟隱憂,呼籲投資者對歐債問題、美國財政赤字及新興市場經濟情況勿掉以輕心。
影子銀行活躍惹憂慮
全球經濟有望進一步好轉,IMF亦預計,作為全球增長火車頭的中國,今年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可重新加速至8.2%水平。惟朱民認為,內地增長的關鍵並不在於增長率多寡,更重要是增長質量。
朱民指出,現時內地金融及銀行體系仍算健康,惟若金融體系未來由「為實體經濟服務」逐步走向「為自身服務」,最終會令其發展速度及規模不受約束,影響金融市場的健康,「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如果離開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話,這個金融業是長不好,而且是會出亂子的!」他提到,內地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正不斷增加,特別是影子銀行活動越趨頻繁,「去年中國整體的融資規模裏面……40%已經移至非傳統銀行的資本市場。」
為了防範內地金融體系繼續無限「自我膨脹」而引發出新一輪金融危機,朱民認為,需要透過適當的金融改革防患未然,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在於將金融業回歸到以實體經濟作為基礎,並要特別加強對製造業、農業、服務業、城市化及老齡化問題的支持,令內地經濟的增長模式可由現時出口投資主導,轉為較健康穩定的內需消費模式。另外,國內亦要建立金融防火牆,以免受到外來因素衝擊。
沈聯濤:內地貸款錯配
香港證監會前主席、現任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沈聯濤亦認為,內地金融體制若要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模式,其改革方向與實體經濟將不可被分割。他指出,現時國內金融系統面臨價格扭曲、貸款期限錯配等問題,期望中國能夠建立出長遠的融資機制,以支持長期投資。同時,內地政府亦要繼續在支持基建投資、增加就業、控制通脹、確保儲蓄保值及加強市場內部監管等方面着手,並要「走出去」與周邊國家共同建立金融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