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

爽通識: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

在1950至60年代,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大致採取封閉政策,但自1970年代開始,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逐漸增加,在國際政治及經濟層面的影響力也相應提高。參與國際事務對中國帶來甚麼影響呢?

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多國領袖,去年6月齊集墨西哥G20峯會,商討解決歐債危機。

參與國際事務的正面影響

1.提高中國國際地位:中國自1949年建立共產政權,一直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擠,但隨着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例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G20峯會,在世界扮演重要的經濟龍頭角色;又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增加外交影響力,抗衡歐美國家的壟斷,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2. 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參與世界合作有助維護自身核心利益,例如通過國際組織提供的外交平台可向各國提出維護領土完整的立場,防止西藏達賴喇嘛和新疆分裂分子在外國進行分裂國家活動;加入世貿後外國出現貿易紛爭時,中國可要求世貿進行仲裁解決紛爭;遇到傳染疾病肆虐時可要求世衞協助;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與各國聯合打擊跨境恐怖主義活動

3.獲得實際經濟得益:通過加入國際性經濟組織,中國可藉此擴大與各國貿易合作。例如2001年加入世貿後消除了貿易壁壘,令中國消費者可以較低價錢購買外來商品;同時中國產品也獲得龐大市場,遇到國際金融危機時(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可通過國際合作處理危機,減少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中國近年積極與石油出口國建立友好外交關係(特別是非洲石油出產國,如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透過獲得穩定能源供應,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參與國際事務的負面影響

1.中國威脅論的出現:中國近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建立以中國為核心的上海合作組織抗衡歐美勢力,2008年派出遠洋艦隊前往亞丁灣打擊索馬里海盜。隨着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加上中國整體經濟軍事實力提升,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猜忌不斷增加,出現「中國威脅論」,指出中國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
反駁:在世界各國關係的博弈之中,一個國家的崛起被現有強國視為威脅而出現猜忌,實屬正常不過。對於傳統大國的猜忌,中國可通過不斷重申「和平崛起」、「不干預別國內政」的發展方向(例如在2011至12年間反對干預利比亞及敘利亞革命),有效消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猜忌

2.增加外來經濟風險: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關係更為密切,增加對外經濟的依賴,令外國的經濟危機輕易在經濟全球化下威脅中國經濟,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等;貿易紛爭風險同時加大,中國輸出廉價產品嚴重打擊其他國家的本土工業,令貿易矛盾及貨幣矛盾增加
反駁:參與世界經濟合作是必然趨勢,相比其1978年前的大致封閉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參與世界經濟合作,可以帶來發展國力所需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及世界市場。適當政策如大力發展內部需求(例如2009年推行汽車下鄉,為購買國產汽車的農民提供補貼),可減少對外來需求的依賴,以及外部經濟帶來的威脅

3.中國責任論的出現:近年國際社會提出「中國責任論」概念,指出中國在崛起過程應該承擔與實力相稱的責任。經濟上須開放市場,改善中外貿易逆差及協助各國解決經濟危機、軍事上須增加透明度;外交上須協助解決地區安全問題,如朝鮮、伊朗核問題和蘇丹達爾富爾種族屠殺問題;環境上須減少廢氣排放等,增加中國國力負擔
反駁:中國屬主權國家,擁有外交事務的最終決策權,可根據國情選擇性履行國際責任以維護自身利益;協助解決國際問題也有利中國國家發展,例如推動六方會談解決北韓核問題,令中國避免受核戰爭威脅;協助歐洲解決債務危機有助穩定全球經濟,增加世界各國對中國商品需求,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結語

由晚清到近代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閉關自守只會導致國家衰亡。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中國必然的發展方向,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能減少這過程中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令中國國力得以持續發展。

撰文: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Hong Sir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