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行與中證監前後腳放風,先講推QDII2(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再論擴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內容留白,但口風堅定,直通車鳴聲再起,可惜當年的教訓顯然仍在痛,縱有人入市博殺、亦有人勢言不上當,催化效應天淵之別。不過,這倒是個好現象。
07年喪炒直通車的年代,港股每日動輒千點上落,兩個月累計喪飆超過五成,但政策只聞樓梯響,往後三個月大市倒插四成,加上金融海嘯來襲,不少個股市值一年蒸發近九成,這一役慘痛得令人不敢回首。這次直通車號角再響,恒指象徵式反彈後回軟、A股上衝力漸消,反映市場並不完全賣賬,顯然是在07年一役學得變為理性。
事實上,若比較兩次直通車憧憬,是次再遇滑鐵盧機會實際不高。先是由內地兩大財政巨頭聯手釋出訊息,凸顯監管機構已有一定共識;同時,這次是QDII2加QFII的雙向直通車概念,非07年單向內地對外投資,矛盾及阻力估計會相對當年細,現時津滬已傳出爭做QDII2試點,亦反映進度或較市場預期來得快。
資金取向更審慎
無論如何,不對內地吹來的政策消息過份亢奮,並選擇追捧最直接受惠的指數基金及大折讓H股,顯示資金取向更審慎及更具針對性,有助股市走勢趨向理性。況且,大市穩步走的同時,兩地成交額卻持續處於高位,滬市昨更錄得1410億元人民幣的10個月高額成交,顯示市況氣氛一直漸見改善,倘政策可兌現,甚至可因而憧憬更持續長線的升市,比一下子盲目狂衝更值得鼓勵。
目前,本港投資者擔心的,還包括普遍權重A股已較H股的折讓,會令資金反而逆轉追捧A股。不過,若細心看,內地媒體昨日焦點仍離不開QDII,主要由於A股在高經濟增長下,仍可反其道連年積弱,早已大打擊內地股民信心;相反,表現更具預測性的QDII基金,去年大幅跑贏A股並受注目。
事實證明,股價不一定便宜就有更多人買,氣氛及信心可能更重要。因此,往後資金對於港股及A股的取向,仍值得商榷。
記者:林靜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