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交所(388)去年頻頻有新動作,其中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更是行政總裁李小加上任後最「石破天驚」的舉動,不過,李小加昨日公佈的第五個「三年計劃」,卻只是繼續推廣多元化產品交易、及與中國市場互動等概念,未有提供任何實際目標,了無新意。有市場人士坦言,港交所業務短期仍然受制於熱錢流動,「講到咁遠,即時都唔會有咩幫助啦!」
記者:鄧偉忠
港交所昨日公佈新的三年計劃,內容主要包括確立股票現貨、股票衍生工具、定息及貨幣,以及商品四大業務,加強與中國市場互動,以及建立可供各類產品共用的交易平台。
李小加表示,現時現貨收入是港交所主要收入來源,其中股票現貨佔約75%,其餘25%則來自衍生工具,未來三至五年收入商品業務的比例或會與現貨各佔一半,但他未有提供理想的收入比例目標。
新三年計劃的內容空洞,但去年收購的LME發展大計似乎更加實際,包括降低中國以至亞洲參與交易門檻、擴大LME在中國以至亞洲的倉儲網絡、發展亞洲時區結算,以及發展人民幣結算等措施,吸納更多中國投資者,擴大LME在內地的發展。
投入資本少 未擬配股
李小加又表示,港交所在未來三年發展所需的資本投入不多,於LME則會透過自有平台進行融資,因此現時沒有配股計劃。
李小加在2010年由投行轉投港交所後公佈任內首個三年計劃,其中內容包括推出人民幣產品、引入國際企業來港上市、設立數據中心等,其中不少在任內已經完成,而且目標明確。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表示,新計劃缺乏具體目標,難免令人有「內容空泛」感覺。
有美資基金經理坦言,市場對新三年計劃「冇乜點理」。他表示,港交所已脫離高增長期,近年營運成本不斷增加,相反內地企業大規模上市的潮流已過,因此股價及盈利已變為由每日成交額、熱錢流動及QDII額度等因素主導,但新計劃缺乏具體措施刺激成交金額,估計短期影響有限。
業界憂LME難加價
中信證券研究部金融服務行業執行董事陳昔典表示,新三年計劃願景雖大,但卻未能解決部份急切問題,其中如LME在2015年前調高收費機會不大,倘若業務出現大幅倒退,收購LME帶來的156億元巨額商譽將有撇賬風險,再加上一旦基金減低持股比例,日均成交量將再度回落,屆時或對港交所股價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