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晚期腦退化症患者因失去吞嚥功能,很多時要靠插胃喉餵奶補充營養,惟長期插喉不但令患者不適,更增加鯁喉及感染死亡風險。沙田醫院去年推行「預立醫療照顧計劃」,家屬除可替患者設定臨終前的搶救指示外,還可選擇不插胃喉,由家人餵食,讓患者可以較舒適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記者:梁麗兒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與沙田醫院2008年一項合作研究,分析81名晚期腦退化症患者的治療情況,平均88.4歲。79%人要插胃喉,82%已不能說話。兩成人因經常拉扯胃喉要用約束帶綁在病床上,整體逾半人最終死於肺炎。沙田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李舜華表示,晚期患者喪失活動、溝通、大小便能力,猶如社區的隱形病人被忽略。
該院的研究雖然未有分析插胃喉的死亡風險,但美國有研究發現半數病人在插胃喉半年內死亡。
患者插胃喉與由人手餵食的生存率無異,插胃喉反增加細菌感染風險,病人也因為意識不清及插喉引致的不適,常自行拔喉需被綁在床上,生活質素欠佳。
該部門主管許鷗思稱,去年推行預立醫療照顧計劃,家屬除可為患者設定臨終前搶救指示,如是否作心肺復蘇及使用呼吸機等。最近更加入是否插胃喉,醫護會先解釋插胃喉與家人餵食的利弊,再由家屬決定,並教導安全餵食技巧。
何太的母親10年前確診腦退化症,約兩年後有吞嚥困難,因怕媽媽辛苦,故無插胃喉,由兄弟姊妹輪流到安老院餵食,當母親無胃口時,就先餵果汁或蘋果肉刺激胃口,其間又與母親傾談,分散注意力,令母親慢慢進食,照顧持續至去年5月母親死亡。
高錕太太曾照顧家翁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患上腦退化症後,一直由太太黃美芸照顧,原來黃美芸約15年前,已曾照顧患上晚期腦退化症的高齡家翁。
她指,當年家翁手術後入住沙田醫院,因不能進食要插胃喉,但因家翁不斷掙扎及自己拔喉,要長期被綁床上,致生長褥瘡。她形容家翁當時毫無生活質素可言,甚至是折磨,家翁約半年後因炎症逝世。她認為,家屬應有權選擇患者的餵食方式,助患者安然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