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出題】
緒論
‧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不算晚,50年代末已開始,而且在70年代取得初步進展
‧踏入21世紀,中國的航天科技呈現「井噴式」發展,神舟五、六、七、八、九號先後升空,每次升空均標誌着航天科技的重要發展
‧毫無疑問,中國已躋身世界一流太空科技大國,可是中國航天科技的實際消耗亦非常驚人,對於一個貧窮人口仍超過一億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大力發展航天科技是否明智之舉,本文將一一探討
航天科技與中國政治
‧航天科技的成就吸引世人的眼球,不少中型以至發展中國家亦熱烈投入航天科技發展,南韓利用俄國技術發展出「羅老」火箭系列,日本則發展出H1、2、3火箭系列,甚至經濟相當困難的北韓也屢敗屢戰,努力開發「光明星」衞星的發射載具
‧首先,不論是民主國家或是專制國家,國家的成就對爭取國內民眾的支持、加強政府的認受性有相當的幫助
‧其次,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衞星國家政治力量強弱、綜合國力強大程度中少不了航天科技水平,因航天科技與彈道導彈技術只是一線之差
航天科技的軍事用途
‧表面上,航天科技是一個「燒銀紙」的項目,冷戰期間美蘇軍備競賽耗費以萬億計,70年代蘇聯登月計劃的失敗,80年代美國「星戰計劃」所費不菲,航天科技並非一般國家所能承擔的項目
‧可是,美國統計數據反映過去50年美國由太空科技衍生出來的民用科技而帶來的收益是太空科技總投資額的32倍,收益非常可觀
‧究其原因,太空科技涉及數以百計的科學項目,小至物料應用,大至超高速運算電腦均包括在內;舉個簡單例子,現在高價位風褸主要材料GORE-TEX便是源於1960年代美國太空人的衣服,杜非化工將GORE-TEX物料民用化後,雄霸高科技衣物材料市場近40年
‧對中國而言,航天高科技應用前景廣闊,這亦是中國發展航天科技的其中一個有力論據,但必須指出中國與美國的體制迥然不同,美國太空科技發展中民間機構介入極深,民用化較容易;相反,中國國企與科研部門主導太空技術開發,他們將科技產品民用化的能力遠不及美國
航天科技與經濟發展
‧現代太空科技奠基於納粹德國的V2火箭(彈道導彈),從此以後,太空科技與導彈技術是一線之差
‧中國的「長征」運載火箭技術與「東風」系列導彈技術通用性極高,「東風」五洲際導彈的推進段是「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21世紀中國太空技術的開發與中國彈道導彈技術的進展息息相關,1990年代中國成功發展出「一箭三星」技術(一支運載火箭將三枚人造衞星送入軌道),西方立即將之對等成中國多彈頭分導技術的突破
‧中國近年完成的運載火箭及人造衞星軌道調整技術,與彈道導彈彈頭可變軌技術息息相關,是突破美國國家彈道導彈防禦技術的重要手段,甚至是發展反衞星武器的「撒手鐧」
結論
‧航天技術對中國而言相當重要,但對於一個貧窮人口超過一億人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平衡民生需要及高技術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撰文: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逢周二至四刊登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