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姚煒、趙式芝母女相擁的啟示 - 盧峯

蘋論:姚煒、趙式芝母女相擁的啟示 - 盧峯

著名影星姚煒跟女兒趙式芝在台上相擁落淚,互相支持及關心的新聞照片比任何標語口號、宣傳影片或大塊文章更能說明,社會就性傾向歧視問題進行公開討論或立法諮詢不僅不會撕裂家庭或社會,不僅不會損害家庭關係或倫理價值,反而可以促進不同意見人士的了解,反而可以減少各種誤解與猜忌。
在反性傾向歧視立法問題上,大概沒有誰比姚煒跟她女兒趙式芝有更大分歧的了。身為基督徒的姚煒對同性婚姻難以接受,聽到女兒公開婚訊時更心如刀割,放聲大哭,「感覺自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趙式芝在爭取同性戀者平等權利方面卻非常積極,不但願意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更高調宣佈與同性伴侶的婚訊。可在星期天一個由基督徒團體辦的反立法集會上,兩母女展現的不是針鋒相對或互不理睬,而是緊緊的擁抱,而是承諾繼續愛護及關心對方,而是重新思考甚麼是包容。假若意見南轅北轍的姚煒母女也能坦然接受彼此不同的立場,能認真思考包容與愛的真意,那就反對性傾向歧視立法進行公開諮詢及討論有甚麼可怕、有甚麼需要憂慮的呢?
同性戀者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受到不公平對待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在學校,在工作崗位上要千方百計隱瞞自己的性傾向,避免帶來各種不方便、歧視以至欺壓。身居高位的人又或是演藝界名人為了避免身份曝光固然要作種種偽裝與隱瞞,一般同性戀者同樣得小心保護自己的身份,以免招來異樣目光或「特殊對待」。有的時候更有人會以此威脅或勒索同性戀者,令他們身心蒙受極大的壓力與壓抑。其實,以「出櫃」(come out of the closet)來形容同性戀者公開自己的性傾向就足以說明他們的處境如何困難。假如任由這樣的情況持續,假如社會不糾正歧視同性戀者的做法,只會令一代又一代人被迫長期活在陰影中,被迫長期把自己關在暗角,不見天日。
由於宗教及其他原因,不少市民對反歧視法仍有這樣那樣的批評,有這樣那樣的保留。例如擔心立法可能會衝擊傳統家庭觀念,影響道德倫理及社會秩序;有的甚至憂慮法例會造成逆向歧視,令反對同性戀的人不能暢所欲言。毫無疑問,任何新現象、新法例都會衝擊原有社會秩序,都可能影響主流價值,引入反歧視法也不例外。問題是現有的秩序及價值不僅對同性戀者不公平,更是在壓抑剝奪他們的自由與權利,任由目前的歧視持續下去只會令社會上部份人受盡欺凌,只會令不公義無限期持續下去。
更重要的是,市民對法例的保留及憂慮完全可以透過公開的諮詢及討論提出,完全可以透過跟不同的人對話溝通而紓緩。即使最終各方面無法完全達致共識,支持立法給予同性戀者平等權利的人也會明白反對者的立場,也會知道反對立法的各項理據,從而小心審慎行事。另一方面,反對立法的人也可以在諮詢過程中更了解同志及支持平等權利者的聲音,明白他們不是破壞家庭倫理的洪水猛獸。這種公開的意見交流、交鋒不是比大家互不理睬任由謠言、誤解不斷發酵好得多嗎?
若果姚煒、趙式芝母女能透過溝通、對話以至激情質詢增進彼此對平等權利問題的了解,學懂包容與愛護,其他人為甚麼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