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標靶藥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新標靶藥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本報訊】本港每年有40至50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新症,病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只有類似感冒的發燒及頭暈,容易被忽略,患者一般只有數年壽命,近年最新醫學研究發現,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將癌細胞降至低水平,逾九成病人可生存8年或以上,而新一代藥物的療效更理想,副作用更少。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王紹明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簡稱CML)成因是人體第9對與第22對染色體發生易位,產生致癌基因,製造不正常的酪胺酸激脢,令患者體內的白血球出現不正常增生現象。
患者多數是成年人,更佔成人白血病約15%,通常由發病到死亡平均約4至6年。患者最初並無明顯症狀,或會出現持續性頭暈、發燒、臉色蒼白、疲倦、感冒或腹脹等不適。

提升整體存活率

血液及血液腫瘤專科醫生廖崇瑜指出,本港現時約有500名患者,每年約有40至50宗新症,主要透過標靶藥物控制病情。英國一項醫學研究發現,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3個月後,若能把血液內的癌細胞數量降至一成以下,預期8年後患者的存活率可高達93%,未能達標者的存活率只有57%。
他稱,研究顯示新一代標靶治療藥物如達沙替尼(dasatinib),在療效、副作用、抗藥性等,也較舊一代藥物能更有效控制病情,並有較高的整體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