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抑鬱 困擾孤獨人士 <br>逢大節求診增三成 剛分手退休高危

節日抑鬱 困擾孤獨人士 
逢大節求診增三成 剛分手退休高危

【本報訊】聖誕及元旦假期剛過去,下月初又是農曆年假期,不少打工仔已盤算如何享受多天長假,但小心節慶前後情緒波動,隨時引發「節日抑鬱症」。剛與伴侶分手的年輕人、獨居長者、老伴過世、剛離開職場的退休人士,以至缺錢買禮物及辦年貨的低收入者,也是患上節日抑鬱症的高危族。
記者:嚴敏慧

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表示,每逢大節日前後,尤其一些注重團聚的節慶,包括中秋節、冬至、聖誕節及新年等,因抑鬱症狀求診的病人增加約20至30%;防止自殺組織的求助熱線電話,每逢傳統節日更急升一成半,多數是中年人及長期病患者致電求助。

要多想正面開心事

他指外國有研究顯示,新年及聖誕等傳統節日,高危族容易誘發抑鬱,甚至有自殺意圖,因為很多人對這些節日會有特別期望,認為是家庭及朋友聚會的團聚歡樂時光,惟期望落空,便會令情緒跌落谷底,尤其憶起昔日的快樂片段,問題會更嚴重,即社會學家所指的「期望落空理論」,易令人倍感孤獨。此外,也有人因在節日感到經濟壓力,例如聖誕前後是交稅臨近的日子,加上節日額外開支,令不安情緒升溫。
他表示,曾有一名30歲女士,在聖誕節前與拍拖五年的男友分手,要一個人孤伶伶過節,其實兩人以往也曾鬧分手,但男友數天後便會安撫她及復合,但今次男友不但沒有回心轉意,更在聖誕節前「玩失蹤」,女方害怕孤獨過節外,更怕30歲才分手,被標籤為中女,再難找到終身伴侶。
她在多重壓力下,終引發持續情緒低落、食慾不振、失眠及體重下降等抑鬱症病徵,幸能及早發現求醫,除服食抗抑鬱藥物外,也接受心理治療,令她發現自己失戀後其實生活也不是太差,有穩定工作,也有父母及好友關懷,心情才漸漸平復下來。
節日即使有家人好友陪伴度過,也需提防節日後的抑鬱症。鄭志樂表示,過節時情緒推至最高,節後身邊人全部離開,情緒一下子由最高點跌至最低,孤獨感更為嚴重,容易產生情緒問題。他建議節日前後感到不安的人士,可多想正面開心事舒緩負面情緒,不論節日或平日年輕人也要多關心長者。

鄭志樂指不少人在大節前後情緒波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