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服務50年  難應付區內人口老化 <br>伊院20億擴建專科大樓

投入服務50年  難應付區內人口老化 
伊院20億擴建專科大樓

【本報訊】伊利沙伯醫院1963年啟用,過去近50年為油尖旺等地區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之餘,更孕育出楊永強及周一嶽兩任局長,堪稱局長搖籃。近年區內人口老化問題漸趨嚴重,令該院服務壓力上升,而區內的油麻地專科診所大樓受中九龍幹線工程影響要遷拆,成擴建契機,預計於3年後落成的新大樓將遷回伊院,有助分流專科服務。
記者:袁樂婷

九龍中醫院聯網總監熊志添表示,油麻地專科診所大樓雖然受到中九龍幹線影響要遷拆,但也成為伊院擴建的契機,因為大樓重建的選址,將會在該院腫瘤科大樓旁,連同新儀器,估計耗資20億元。除保留現有耳鼻喉科及皮膚科等外,將來更會將糖尿病、特別治療護理等服務分流至新大樓,減輕日間醫療中心的壓力。

八成求診者為慢性病患

80年代已加入伊院任職麻醉科醫生的熊志添,見證該院在不同年代的挑戰。他說,80年代病人非常多,該院高峯期曾有2,200張帆布床,部份更要放到走廊。至90年代初醫管局成立後推動醫療改革,投放較多資源,不同醫療服務有改善,「做得好嘅醫生大部份願意留低」。
但97年金融危機後,公院資源減少,醫護人員出現同工不同酬情況,他說,「積累嘅怨氣到𠵱家仲處理緊」。近年醫療設備越見先進,但人口老化對公營醫療系統的影響也浮現。現時八成求診者為慢性病患,不少更是長者病人,留院時間長,對床位吃緊的公院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雖然挑戰重重,但熊志添相信與病人建立互信最重要。他表示,曾治療一名因背痛失眠十多晚的病人,他嘗試以針灸舒緩痛楚,病人當晚即能入睡。他說,自己並非變魔術,「背痛本身唔算太嚴重,只係病人驚唔敢瞓落去,佢信你就夠膽瞓平個人」。
伊利沙伯醫院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名字命名,並由當時的港督柏立基主持啟用儀式。附屬的護士學校比醫院更早三年落成,培訓醫護人員。當年的護士學校校舍使用至今,但已改為辦公室,即現時的S座大樓,是院內最老建築物。

【1963年】
伊院開幕,由時任港督柏立基主持啟用儀式。伊院提供黑白圖片

【70年代】
早期手術儀器較大型,手術室內十分擠逼。

【80年代】
伊院病人多,帆布床要放到病房外的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