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盧景文,當然與歌劇有關。他常被譽為「香港歌劇之父」,這類封號未必貼切,其實《香港歌劇史──回顧盧景文製作四十年》一書詳細寫出,早在盧景文尚未誕生的1934年,旅港意大利聲學老師高爾地等外籍人士已經成立香港歌劇會,經常慈善演出,直至七十年代。但大概很業餘,早期「鬼佬大戲」亦少華人捧場。
盧景文確是香港華人製作西洋歌劇的最大功臣,六十年代年輕的他便擔任導演及佈景,和女高音江樺、男高音林祥園等合作,演出《歌劇選曲》、《歌劇選演》。隨後他們演出全套《蝴蝶夫人》,陸離曾在《中國學生周報》連續幾期推介,她還記得蘇孝良鋼琴伴奏,未有大型樂團。之後獲市政局資助,盧景文歌劇越來越規模盛大,並請外國演唱家參演。
40多年來,盧景文監製導演了很多華洋合演的歌劇。而香港富裕後大搞藝術節,常有外國著名歌劇團到來演出,亦有本港歌劇迷遠赴世界各地觀賞。但香港仍然不能缺少盧景文,這位香港演藝學院前校長退而不休,現在繼續活躍。
最近他上演了意大利孖裝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和《小丑》(I Pagliacci),此乃他第四次導演這兩個短篇名作,前三次在本港、西班牙和台北。其實盧景文也曾監製導演其他孖裝小歌劇,我看過1999年華人創作的《夜宴》與《三王墓》,前者取材南唐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後者改編魯迅小說《鑄劍》,描述眉間尺報父仇,最後眉間尺、刺客和大王三個人頭在鼎內滾纏難分,成為三王墓。公元2000年盧景文製作了改編魯迅小說的短篇歌劇《離婚》與《長明燈》,是葵青劇院開幕節目之一。
說回這次意大利孖裝歌劇,兩個都是情殺故事。我看那場由洋人主唱,歌喉響亮。觀感以《鄉村騎士》唱做較好,尤其是肥大但好聲好樣的女主角Janara Kellerman傾力傾情。《小丑》本應劇力更強亦更多采,然而當晚效果欠佳,我最不滿劇中告密的醜陋角色,那個洋演唱者竟然完全不扮醜陋,不符劇情。
平心而論,盧景文長期對香港製作歌劇及華人創作歌劇的貢獻很大,揚名國際,不過比起傳統深厚人才濟濟的歐美一流演出,本地條件始終頗有局限,仍然處於「發展中」。例如華洋合演往往水準不平均,以華人為主的合唱群眾通常不大生動活潑,今次也不例外。
我是影迷戲迷,不是歌劇迷,妙在盧景文不止歌劇一瓣。我印象最深刻是八十年代初他編導武俠舞台劇《喬峰》,取材金庸小說《天龍八部》,描述丐幫首領喬峰發現身世之謎:自己是漢人還是契丹人呢?陷於愛國與叛國的「身份矛盾」(當時適逢中英談判香港歸屬問題)。他追查父母遇害真相很曲折,加上動人的男女情緣,充滿吸引力。
盧景文用新劇場技法處理《喬峰》,武打場面像電影慢動作鏡頭,有趣好玩。此劇使我對本地舞台劇刮目相看,因而越看越多。到了香港話劇團演出杜國威編劇、古天農導演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大受歡迎,帶旺了整個劇壇,盧景文的佈景設計也有功勞。
他的舞台劇除了《喬峰》,我亦看過近年《鐵獅子胡同的回音》,描述孫中山(古天農飾演)病重彌留之際回憶生平往事,涉及很多戰友、敵人和幾個女子,特別是長期追隨他不計較名份的香港屯門女子陳粹芬。劇中亦提到孫中山要加強領袖權威,要黨員效忠他個人,引起黨內很大爭議。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多個影劇中,這話劇最有創意,遠勝成龍電影《辛亥革命》。
盧景文編導舞台劇不多,《喬峰》和《鐵獅子胡同的回音》都真材實料,是難得之作,甚至比經典歌劇更能發揮個人創作。至於歌劇就難度很高,必須兼顧台前幕後各方面,單是製作便要甚大魄力,絕不簡單。像盧景文那樣多才多元,長期成為香港歌劇主帥,還創作話劇,搬演繙譯劇,亦是香港原創音樂劇的先驅(七十年代初潘迪華製作主演音樂劇《白孃孃》由他做導演和舞台設計,顧嘉煇作曲,黃霑作詞),並培養幾代演藝人才,在香港堪稱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