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Alan在facebook上問:「美國負債16萬億美元,鑄一個面值1萬億白金幣還債,何不一口氣印20個呢?」
截至2013年1月,美鈔和硬幣的總額,大家知道是多少嗎?根據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庫資料,原來美元的貨幣基礎,只有約2.7萬億。鑄造多一枚1萬億美元的白金幣,就等於將現在美元的貨幣基礎增加37%。
如果以過去近30年的數據去分析,美元貨幣基礎,按年增長,最高78.85%(2008年),最低1.9%(2006年)。金融海嘯之前,貨幣基礎增長平均每年6.8%,由1985年至2006年,22年累計貨幣基礎增加323%。不過,由2007年至2011年,經歷兩次量寬,五年間貨幣基礎增加165%,速度驚人。不過,有評論指,就算貨幣基礎如此暴增,仍然未見美國通脹暴增,皆因去槓桿化令信貸增長減慢。
突然增加37%的貨幣基礎,究竟可以帶來多大的震撼?要知道,貨幣政策並非不一定以直線關係發展,最重要是通脹預期的形成;假如確立了美國政府唯一的出路,是將債務貨幣化,即是用發鈔來償還債務,那怕是一個一萬億白金幣,抑或廿個一萬億白金幣,結果只不過是遲早的問題。讀者Alan的提問,正正反映了正常人對這個方案的理性預期。
當然,至現時為止,一萬億白金幣的構想,仍然停留在學術討論階段,發生的可能不大。不過,究竟美國聯邦政府可以怎樣解決債務問題呢?天下間的政治演員,可以將爛攤子留給未來,絕不會愚蠢到今天處理。所以,長遠的趨勢會是怎樣,大家心裏有數,反而是短期的波動,才最難預測。短線投機難,長線持有資產的能力,才是對抗貨幣縮水的唯一方法。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