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小組討論時間,自從筆者在《醫字咁淺〉描述過醫學院授課的實況,同學們的參與程度已有明顯轉變,以杜絕在下次再借題發揮:「今天討論的是柏金遜症,要確診這個症候群,我們有甚麼方法?」
同學們都搶着作答:「DaT scan,例如錪123-FP-CIT-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掃描,以評估多巴胺轉運蛋白的密度。」
「好叻喎。」
「又或者以18-F-氟化左旋多巴作示蹤劑的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術。」
「Excellent!」
「還有磁力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及表觀擴散系數影像。」
「非常好。但是,在現實世界,醫生是怎樣診斷柏金遜症的呢?」現場回復慣常的一片死寂 ……
在下惟有再次自問自答:「柏金遜症是一個實而不華的臨床診斷。醫生會留意患者有沒有柏金遜症的典型表徵,包括靜止時的震顫、肌肉僵硬、活動遲緩和步態不穩,這些症狀會為患者帶來功能上的障礙。同一時間,醫生亦要排除非典型的病徵,例如顯著的認知障礙、小腦功能失衡、交感神經系統的問題等」。
「假如患者有這些表徵,便代表診斷是廣泛的神經線功能退化,而非純粹的柏金遜症。單靠你們提及的高科技掃描但不作臨床評估,是無法區分柏金遜症與非典型柏金遜症候群的」。
「然而,初步臨床評估的準繩度只有七成,但大家不用擔心,因為我們還有最強的診斷法門──時間。要確診柏金遜症是急也急不來的,醫生必須小心觀察患者病情的進展及對治療的反應,只要假以時日,那些非典型個案便會自動現形;至於文獻中的高科技掃描,暫時仍是作學術研究而非日常臨床之用」。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