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米埔也可以發展,濕地變失地,香港還有甚麼不可以失去!還有由大浪西灣引爆的十三個類似的郊野公園保育炸彈,鎖羅盆、白腊、海下、龍尾等香港海岸連番失守。只有親身踏足,用腳來為香港每個後花園打氣,人在,後花園才有生存的意義。
作者:邵超
攝影:陳盛臣、部份相片由受訪者、長春社、漁護署提供
【2003年】
【2012年】
濕地集體回憶傷不起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料,濕地具有調節及儲存地球水份的作用,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可以想像,濕地一個都不能少。香港天然濕地並不多,米埔自然保護區是最大及最有名的一個,目前米埔正面臨圍堵式豪宅發展的危機,好哋哋唔得嘅,情況令人心寒。同樣已納入后海灣濕地保育區的南生圍,暫時上訴得直的發展商,其思維當然是「發展才是硬道理」,他們提出的「高爾夫球及住宅發展計劃」,將有至少3公頃濕地被消失,南生圍南邊的大片蘆葦床,面積大於米埔,佔地48.5公頃,計劃剷去46.9公頃蘆葦床,發展商砌詞將於甩洲魚塘塘壆及南生圍保育區內補償濕地裏重新種植,即使未如大澳濕地般種錯紅樹,未必能為候鳥提供同等的生境棲息及覓食。
對比濕地未來的危機,2003年沙士弄得郊區淪陷算是小菜一碟,至少啟發更多人接觸大自然,攝影發燒友Ray Leung就在當年開始初次踏足南生圍,以後年年造訪,可說是見證着它的轉變,看他指着這一戶從前養水鴨,那一戶門前是偌大的荷花池,好像在說着美好的未來藍圖,可是九年光景,眼前全變了傾倒建築廢料的填塘工程!昔日踩過青草地的芳香和柔軟足感,變成迴盪沙石的立體聲。「好像走過烽火大地!」Ray慨嘆。目前僅靠一些平房做地標,回憶昔日的鄉村景致。「現在的南生圍,已經不是我熟悉的南生圍,可能不會再來了。」充滿鄉土情懷的南生圍,可以化成百億利潤的發展計劃,但我們熟悉的南生圍,有新人在茂密的蘆葦林前拍婚照、單車駛過檸檬桉鋪成的小徑、TVB劇集情侶在小木橋上談心、香港最後的橫水渡,連山貝河旁的大草地上,破壞環境的遙控車也是可愛的,就是這些香港人每天在這裏上演的小故事,變成集體回憶,假如發展項目壓不住,便只待成追憶了!
一人一信的力量
自從大浪西灣事件,網上聯署、罐頭信炸爆政府電子郵箱已成指定動作,大家還可以為環境做甚麼?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主任吳希文認為保育是長期抗爭,市民意見可以平衡原居民利益:「數百、數千封罐頭信只當作一個意見,但可以製造視覺衝擊,向官員施壓。」吳指出做好基本功夫才可談下一步,亦鼓勵公眾行山時「幫吓眼」。發展商為過城規會,總以「補償濕地」語言偽術來包裝,舊政策太多漏洞,以下資料要知多啲!
1.郊野公園內存在零散私人鄉村及土地,屬於「不包括土地」(即尚未規劃的土地),政府不聞不問,亦沒有任何措施讓村民可持續發展,將其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只是權宜之計,最佳方法是納入郊野公園管轄範圍。
2.新界原居民的丁屋政策,讓地產商可以透過收購丁權,再以發展丁屋為名,迫使城規會改變土地用途,在鄉郊大肆發展,令「先破壞後發展」的生態災難將持續上演。
郊野保育條例落伍,發展商的觸覺卻無遠弗屆,染指土瓜坪、二澳、水牛田、鎖羅盆等香港人較為陌生的偏遠郊區,眼光比不識寶的政府強百倍,誰敢說這時代偏遠地區無發展壓力!濕地注定不斷被消失?大家繼續手腳並用來支持,我信希望在明天!
用腳支持南生圍
前往方法:元朗西鐵站步行10分鐘至涌口漁民新村,乘橫水渡($5)過河至南生圍
香港海岸線齊齊整整
保育的戰線其實可以離我們很近,填海計劃是另一個夢魘,還記得當年簽名支持過保護維港。政府去年拋出25個填海計劃選址,擁有天然海岸線的烏溪沙和將軍澳的爭議最大。去烏溪沙,會想起BBQ、沙灘漫步、海之心,還是猛鬼宿營?無論是甚麼,你我他總有烏溪沙的回憶。經過多年的海濱優化工程,烏溪沙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石灘,擁有海濱長廊和碼頭。生態攝影師Forest Chan婚後遷到馬鞍山,經常到烏溪沙拍攝CNN評選香港最美的日落:「從港鐵站穿過公園,沿着海濱長廊漫步,去到一個那麼天然的海灣,在新界不常見,特別是鄰近港鐵的海灣更少見,所以應該繼續保留這個地方,不要填海。」沉寂多時的烏溪沙,去年大家為海之心而瘋狂過一陣子,平心而論石灘不美,不像白腊、大浪西灣,但觀乎周遭高樓大廈林立,這片天然景觀就該保留。拍照當日是平日,放課後的中學生、三三兩兩的情侶、特意來拍照的攝影發燒友、拍婚照的準新人、來玩泥沙的小孩子,不約而同來到沙灘,有些人可能為日落而來,但更多的是把它當成休憩場所,這樣就夠意思了!客觀來說,這裏是魚類繁殖場所,經濟價值不差,海底下火點、紅鮋、赤𩶘及其他𩶘魚在游泳;沿着海岸生長的紅樹林,也有香港獨有的欖李,人間樂土人證物證俱在,誰會忍心看着它消失?
發展審批地區圖期限僅三年,這些海岸的未來是……
用腳支持烏溪沙
前往方法:馬鐵烏溪沙站步行約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