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孕婦或計劃懷孕婦女食魚要小心。食物安全中心發現,本港有11%20至49歲女性,每周攝取甲基汞(水銀的一種)份量超標最多56%,建議孕婦和計劃懷孕婦女不應進食吞拿魚和劍魚等體形較大的魚,過量攝取水銀會影響胎兒腦部發育,但適量進食紅衫及桂花魚等細魚,或可提高胎兒智商。
記者:陳沛冰
食物安全中心昨公佈總膳食研究的第五份報告,根據05至07年涉及5,000名市民的食物消費量調查,分析港人攝取金屬污染物的情況。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每公斤體重,最多攝取3.3微克甲基汞;孕婦每周每公斤體重最多應只攝取1.6微克。
桂花魚紅衫有益
調查發現,有11%育齡婦女(20至49歲)每周攝取甲基汞超過1.6微克,當中以30至39歲女性最多,每周每公斤體重攝取約2.5微克;40至49歲婦女則每周攝取約2.3微克;20至29歲婦女每周攝取約2.1微克。
調查又發現,成人每周可攝取3.3微克,但70至84歲超標的女性攝取超出約15%;60至69歲超標的男性攝取量則超出9%。
食安中心抽取51種食物化驗甲基汞,發現魚及海產的甲基汞含量最多,整體平均每公斤含68微克,當中又以吞拿魚含量最多,平均每公斤含330微克甲基汞,其次是海斑、馬頭、紅衫及桂花魚(見表);鯇魚及龍脷柳含量最低。根據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體形較大的捕獵魚每公斤最多含1,000微克甲基汞,其他魚每公斤最多含500微克,本港魚類未有超標。
食安中心表示,海洋中的細菌將汞轉為甲基汞,先被小魚吸收,大魚食小魚再吸收甲基汞,故大魚的甲基汞含量較多。
甲基汞毒性較汞更強,可引致人類神經系統中毒。上述11%婦女的甲基汞攝入量,對個人健康風險不大,但若她們已懷孕,甲基汞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在胎兒腦部及其他組織積聚,影響腦部發育。成年人的甲基汞攝取量若不超過上限的兩倍,不會有神經中毒風險。
甲基汞不能在煮食過程中減少,中心建議孕婦、計劃懷孕婦女及幼童,避免進食劍魚及藍鰭吞拿魚等大魚;但適量進食甲基汞含量不高,及含多種營養素的魚,如三文魚、桂花魚及紅衫,可提高胎兒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