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有限、需求無窮」,為人父母一定對這句話感受尤深。想着子女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到他們長大後有無能力買樓,反覆看着銀行存摺、計算自己到退休時的賺錢能力,然後長嘆一聲,頓然明白,似乎只有中一次六合彩頭獎,才能一次過滿足N種願望。
改變角色 教子女獨立
父母等同提款機,是很多孩子的「認知」。小朋友不知錢從何來,但每每看見爸媽拿着一張卡,走到一部機器前面,按幾個掣,就拿一叠鈔票離開。他們想買玩具,爸爸說「無錢」、「不夠錢」,但他們總相信「㩒錢」就能解決問題。
據說,由子女出生到讀完大學,父母提款機起碼要準備好400萬。不過,當九龍城名校網的曉薈賣到每呎二萬三、置安心的綠悠雅苑有媽媽幫女兒認購,並支付過百萬的首期、「一代人供兩代樓」的說法越來越普遍的時候,400萬似乎不是終點。這真夠爸媽們氣餒的了。
其實,這種壓力並非港爸港媽獨有,外國爸媽也有。在英國,把孩子養到21歲據說要約22萬英鎊,即約260多萬港幣。當然比400萬少很多,但他們也一樣擔心子女長大後無力置業的問題。不過,有些英國爸媽會借錢讓子女買樓,並先談好借貸利率和還款方法。更有一些父母,如果子女工作後,未能在外間找到居所而要住在家裏,會向子女收取廉宜租金及要他們承擔部份家務。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子女能「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獨立自主),別過份依賴。我們流行「父母ATM」,他們就有「父母銀行」。我們不妨嘗試將自己的角色由「提款機」改為「銀行家」,教子女獨立之餘,也讓自己在中不到六合彩頭獎的現實中,找一條出路。當然,若子女出現呆壞賬,「銀行家」也只得硬啃,誰叫你的名字是「父母」。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