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鬥之王1:四大拳派 一代武林

格鬥之王1:四大拳派 一代武林

王家衛:「為甚麼武術叫功夫?功夫其實就是時間。」功夫需要時間醞釀,所以要拍一齣呈現功夫的電影,最不能吝嗇的就是時間,王家衛花十年拍一齣《一代宗師》,現代人覺得太漫長;去問練功夫的人,十年,才僅僅是一個起步吧。要將一門武術發揮到最極致,也許一生都嫌太短。

記者:劉嘉蕙 攝影:潘志恆、蔡家輝

花十年時間,親訪過百位南北功夫高手,王家衛鎖定四大拳派──詠春、八卦掌、八極拳、形意拳作為電影主軸,描繪出民國時代中國武林的精神輪廓,到底梁朝偉、章子怡、張震和趙本山練的是甚麼功夫?由四大拳派的傳人為各位簡單演繹吧。

大內武術八極拳

歷代兩岸政要,從溥儀、蔣介石、毛澤東到李登輝,他們的近身侍衞都有一個八極高手,因為八極夠「埋身」,滄州八極門第七世傳人、香港八極拳傳承會會長祝笑天師傅說:「詠春還保持兩隻手的距離,在八極拳而言,兩隻手距離已經叫好遠。八極以挨、傍、擠、靠為主,對打時,肩背胯腿,全部黐住,所以適合做大內武功,就算我一拳揮不走敵人,起碼還有身體作阻擋,做領導人的最後防線。」說罷捉徒弟示範埋身肉搏,果然一招一式都多以身體各部位作頂撞。順帶一提,八極拳是北方拳,祖師吳鐘是山東海豐人,由此推敲,高大膊闊四肢粗壯的人練八極較着數。
八極拳源於河北滄州,特色是剛猛爆烈,有句話「開門八極」,就具體地形容八極風格──假設每個人四肢是一個門戶,八極就是要衝開對方門戶;用現代說話演繹,就是強攻硬闖別人的主場。訓練方式,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協調,發拳講勁度,少花招,實而不華,步法移動大。練八極的人都會學槍,因為八極其實是以槍化拳,而歷代八極宗師都以槍聞名,始祖吳鐘外號「大槍王」,第五代傳人「神槍李」李書文更是將八極拳發揚光大的重要大物,李書文醉心練槍之餘,亦修習劈掛掌,填補八極在長距離的不足,「八極參劈卦,神鬼都不怕」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

祝笑天師傅馬步一開,架勢十足。

八極埋身肉搏,所以祝師傅笑說:「沒甚麼女仔學。」

港台節目《功夫傳奇》主持李嘉,也跟隨祝師傅學八極拳。

香港八極拳傳承會(2607 3621)

網址: http://www.cangzhougongfu.com

養生八卦掌

在《一代宗師》裏佔戲最多的八卦掌,與太極拳、形意拳並稱中國三大內家拳。
內家拳講求意、氣、力協調統一,與道家養生調氣之說關係緊密,對於外家拳及內家拳的分別,有個簡單說法,叫「內練一口氣,外練一層皮」。而在香港傅式八卦掌學會總監、傅式八卦掌第三代傳人趙魯培師傅眼中,八卦掌將會是未來的武術潮流,「八卦掌是一種藝術,掌形美,勤練可打通全身經絡,強身健體,防禦能力高,完全具備國術的條件。」練功養生,趙師傅自己是活人辦,話說他年輕時在機場工作,長期上夜班,導致神經衰弱,每天下午三時就會頭暈難擋,連吃鎮靜劑也無效。一天,湊巧路過香港精武體育會,心想一試無妨,就跟當時剛剛南下教掌的孫寶剛學八卦掌,三個月後,頭暈不藥而癒,自此醉心練掌,一練近半個世紀。
八卦掌以《易經》為基礎,分四正四隅八個方位,以八卦代表基本八掌,一掌生八掌,共有八八六十四掌。同一招式,又包含陰勁陽勁。在具體表現上,八卦掌以掌法變換及行步走轉為主,步法變幻莫測,可以單憑一個扣步改變方向,移動神速,勁度柔韌,也有別於太極拳的鬆沉。「八卦掌是修行,把你的身體分成陰陽,調控左右腦協調,打個三五年,你的心境會很平伏。」能做到練氣化神,剛柔並濟,令人神往。就我採訪四大拳派初步觀感,八卦掌似乎難學更難精,趙培魯說:「真的很難學,一個八卦步,要學三年。」快七十的他,早早退休,為不辜負所學,才出山教拳,自言多年來連旅行都不敢去,生怕耽誤徒弟進度,「學功夫,最重要,其實是武德。」

趙魯培師傅示範「獅子張口」,在《一代宗師》裏章子怡也有耍。

傅振嵩,師承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的高徒賈歧山。

弟子專心練習,視八卦掌為一種個人修行。

香港精武體育會(2384 3238)

地址:佐敦彌敦道300號華豐大廈13樓B-C室

整合力量形意拳

三大內家拳之一形意拳,系統最為清晰簡單,以五行拳(劈、崩、鑽、砲、橫)為主、十二形(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鼉鷹熊(鳥合))為輔,組合出各式套路,但以上僅是「招」,形意拳重「意」輕「招」,講求意到拳到,所以如何練意,至為關鍵。擅長河北派形意拳的許忠健師傅說:「形意拳好像很簡單,招式有點像西洋拳,有中間搥、上下、米字,但重點是如何讓這一搥發揮力量。」
入門學形意拳,一定要練站樁,練站樁的原意,就是要人在自然的狀態下,先感受身體的統一,聚合力量,「練形意拳最緊要練功,不是肌肉力量,是整體力量,一搥打出去,用的不是手臂力,是用整個身體的力量借手臂出去打人。練功練久了,你的骨架會改變,感覺到體內的氣,然後你可以用意念驅使氣,在體內自由流動。」
好玄,打一拳來試試,派出攝影師接拳,許師傅將手趨近攝影師,未見揮拳動作,攝影師已被拋出一呎外,驚呼好痛,「是入面痛,不是骨痛。」那邊廂許師傅氣定神閒笑瞇瞇,「我這一拳,是從關節一節一節推出去,用好多關節力量去打你。」許師傅這樣解釋。「被內功震傷」這說法,在武俠小說中時有所聞,我總算第一次親眼見證到了。

許忠健師傅認為練得形意拳多,骨架會隨修為改變。

站樁是形意拳的精髓,先訓練身體的協調統一,再練如何用關節力量出拳。

忠健武術學會(9145 0013)

實戰技擊詠春

關於詠春的甚麼甚麼,這幾年大家聽得很多,今時今日連小學生都識講兩句「小念頭」了吧。
探訪詠春「講手王」黃淳樑徒弟歐陽劍文,我們不問:「甚麼是詠春?」來問:「為何是詠春?」歐陽師父說:「中國武術,核心始終是技擊,只要技擊能力存在,價值也在,簡單說,只要技擊合乎現代人需要,就是好的武術,大家自然想去學。」我想起《一代宗師》裏葉問的一句對白:「功夫,兩個字,一橫一直。企得番喺度嗰個先係啱晒。」以此推論,莫非詠春最好打?歐陽師父說,不如說詠春易學,好快就可以用來實戰對打,「詠春好實戰,每個動作都是攻防,沒有太多架式,假如你一星期學兩日,大概半年就可以開始正式技擊,比較適合現代人。」古人練功,循序漸進,弟子要學神功,須經過一關又一關,「詠春不會這樣,一開始就把最重要的小念頭教給你,這跟葉問的想法有關,他少年在香港聖士提反讀書,後來又在香港居住,受過西方教育,對傳授知識的態度比較開明。」
古人習武,要摸清師傅脾性,師傅拋下一句話,弟子分分鐘得花幾十年參透才能領會,葉問為師之道,是不明講到你明,歐陽劍文為葉問弟子之一的黃淳樑擔任繙譯多年,向洋人講國學,很佩服葉問化繁為簡的哲學,「舉個例,詠春有個說法叫『人行弓背,我行弓弦』,所以我行得短過你,跟外國人解釋,解半年也解不明,葉問會說,行兩點之間最短直線,解釋不會沒那麼轉彎抹角。」

歐陽劍文師傅認為詠春非常實戰,葉問授徒也比較開明。

從前是拜李小龍所賜,現在則多得(右圖)甄子丹與杜宇航的葉問電影,令詠春更受人注意。

華夏詠春拳術學院(3422 3306)

地址:上環修打蘭街16號榮興商業大廈22樓 
網址: http://www.v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