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去年引入嶄新低創傷性的「鼻竇通波仔手術」(Balloon Sinuplasty)。參考心臟通波仔手術做法,利用氣球擴大竇口,打通堵塞鼻竇,取代傳統切走竇口黏膜及竇骨的做法,免除病人傷口大量失血及康復期長之苦,適合用藥無效的鼻竇炎病人。
記者:梁麗兒
鼻竇位於鼻腔後上方及兩側,人體共有5對共10個鼻竇,內藏黏膜用作產生分泌液,將空氣塵埃及細菌排走,正常鼻竇應暢通無阻。港大耳鼻喉科榮譽教授袁寶榮表示,長期鼻敏感可致鼻竇口腫脹及阻塞;其次鼻骨肥大、鼻骨錯位、鼻瘜肉等,都可致竇口狹窄及堵塞,阻礙分泌液排出,增加細菌感染風險及致鼻竇炎。患者會分泌有臭味及污濁鼻涕,並有鼻塞、頭痛及鼻涕倒流症狀。急性鼻竇炎會令人嚴重頭痛及發燒;慢性鼻竇炎可持續長達數年。
鼻竇炎若不及時處理,後果或會很嚴重。他早年在瑪麗醫院工作,曾處理一名8歲男童,因鼻敏感致鼻竇炎,細菌從鼻竇走入眼球,致雙眼膿腫及影響視力,幸好男童及時接受放膿手術,視覺得以恢復。本港過往主要靠內視鏡鼻竇手術,切走竇口組織包括黏膜及竇骨,擴大鼻竇出口。礙於屬創傷手術,會有出血問題、竇口肉芽纖維及骨增生等風險,更曾發生手術儀器誤傷腦部及眼睛,致病人死亡。
無副作用 數日康復
袁寶榮去年至今共為12名鼻竇炎病人做鼻竇炎通波仔手術,病人術後的鼻竇暢通率為百分百,無副作用。手術利用光導管將通波仔氣球引入鼻竇,然後打脹氣球,令竇口擴大,恍如心臟通波仔手術一樣,將阻塞鼻竇打通,令分泌物可流出。新手術成功率高達90%,較內視鏡手術80%成功率為高。因竇口無創擴張不會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數日內可康復。據他了解,全港合共50多人曾做新手術,公院暫未採用這種技術。
他引述海外研究指,接受新手術的病人,因復發要重做手術的風險低於10%。惟鼻塞太狹窄病人,因氣球未必能引入鼻竇,不宜進行新手術。外國曾有手術氣球走錯位入腦個案,但風險極低。手術費以逐個需治療的鼻竇計算,單是通波仔氣球連內視鏡儀器合共3至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