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議案被功能組別否決了,一如所料。身邊一些朋友對彈劾議案倒是嗤之以鼻,而奇怪的是,他們明明是一班向來關心社會,且每逢遊行示威從不缺席的熱心人。何解這些經歷過反高鐵、反政改、五區公投、反國教等運動的抗爭者會反對彈劾議案呢?
我不明所以,便向他們追問其由,他們大多都回覆指彈劾議案從一開始就注定被否決,又何必再花費心力去搞這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呢?倒不如花多點時間去準備砌施政報告,這樣還來得實際吧。口脗一如陳方安生的不切實際論。
對實際的渴求固然值得諒解──劏房、通脹、醫療、養老金等等都是逼切的問題,可與此同時我也認為彈劾議案實際得很。
我們要判斷一次抗爭有沒有實際效用,不可能僅僅以形式上的成功作為標準。反之,這次彈劾議案再次告訴香港人一個訊息:假若功能組別不再存在、假若香港立法會是由普選產生的話,彈劾議案將極有可能通過,而梁振英一早就要執包袱走人了。我們追求一個法治社會,不單止要中共停止插手香港事務,還必須實現全民普選,因為立法會不是全數由民主產生也就沒有法治。
如此說來,這一個包含了法治、民主的訊息,難道就不夠實際了麼?同樣道理,兩年前的五區公投一樣沒有達成甚麼結果,可是當年參與公投的議員卻為群眾帶來了一次預演,為未來的抗爭熱身。雖然到最後投票率不如理想,但是你又能不能說五區公投不切實際呢?更何況比起五區公投,今次彈劾議案竟能取得全體泛民議員同意,重新凝聚起因政改而分裂的泛民,其影響力或者比公投還要深遠。
其實,早在近一年前,泛民議員已有計劃過發動彈劾議案推倒曾蔭權,譬如當時吳靄儀曾經撰文指出「立法會第一要考慮的是,彈劾的行動和結果,是否公眾利益所需……例如有鑑於行政長官的有關行為的嚴重程度,社會已有廣泛共識……我認為社會尚未有這樣的共識」。今天梁振英經過國教風波、長津風波等等已經泥足深陷,引致民怨沸騰,時機已至,不得不發。泛民也不是笨蛋,他們早就明白到──彈劾議案是倒梁的序曲,不少議員都明確表示:下次的戰場便是施政報告。將目光放遠,我們支持彈劾是為了更漫長、更實際的倒梁路。
卡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