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主席:赴劏蹈房 - 盧先亞

好不主席:赴劏蹈房 - 盧先亞

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早幾日在議會回應有關「劏房」問題時,竟搬出有啲劏房其實都「好靚、好四正」的美言,再以有獲得新界公屋分配劏房客,寧願繼續蝸住市區劏房,亦不願搬入偏遠公屋為例,說明劏房自有其存在價值喎。我信真係會有人捨遠「偏」近,但我更信局長係以「偏」概全,正如香港點都有啲死硬「真參鮫」會撐政府捧CY,不過完全同主流民意南轅北轍囉。

非人產物 政府責無旁貸

若根據年前統計處公佈嘅人口普查資料,全港有9萬個家庭居於月租4000元以下的私人單位,佔約237萬家庭總數的3.8%,估計其中有近七成以劏房為居所,涉及人數有15萬人。如此苦況,竟會出現在香港這個世界有數的富裕城市,只因貧富懸殊,表面的繁華富貴遮掩了瑟縮陰暗一角的窮困窘迫。不過令人安慰的是統計處另有數據顯示,本港的劏房住戶數目,在過去五年,竟大幅下降四成……咪住!
還我「素顏」,剛好有統計處職員向媒體披露,原來一些統計員在進行上門問卷調查時,若見單位是劏房都藉故避而不訪,因為劏房都是一屋多戶,要完成每戶的問卷工作,等同將自己的工作量倍增,且每月有「業績(完成問卷數目)」指標,更要揀住嚟做,唔好俾我估中,呢啲績效考核應該係同數字大有改善同期執行。而相關統計資料與實際情況的落差,未可想像。
事實上,劏房住戶很多都是不符公屋上樓資格或仍在遙遙無尾的輪候之列上,而微薄的收入亦不能應付一般私樓單位的租金,追本溯源咪又係因為「地產霸權」,或者就係政府從來都是重置業、輕安居。點都好,要有片瓦遮頭,總得有個解決。需求自會催生供應,而業主亦樂得將住宅改裝,化整為零,分租多戶,並提升租金收益。當然,話唔定有人係因為社會責任心大發,想為多啲人提供棲身之所,先會忍辱負重,劏屋出租,「謬波」局長,你話係咪?
話說回頭,如果現在一刀切取締劏房,除咗嗰幾間「好靚、好四正」嘅之外,其餘都難逃法網,但請問我哋又如何安置嗰十幾廿萬人呢?但係無策束手,即係等緊馬頭圍道唐樓倒塌、或花園街大火導致死傷枕藉嘅慘劇再次發生。
現屆政府成日話房屋政策是施政重點,市民安居又是不涉政治的社會議題,而劏房更是文明社會不應存在的非人產物,我不奢望隨手可有一步到位、兩全其美的方案,不過怎都要展示一下赴湯蹈火的勇氣,起碼撤了一個帶罪在身的劏房局長以儆效尤,給只能乾着急的民眾消消氣也好。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