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br>公司醫生的秘訣 - 倪以理

以理服人:
公司醫生的秘訣 - 倪以理

顧問公司又名公司醫生。從事行業多年的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發現,不少人對公司醫生一行誤解甚深。倪以理利用多年的行診經驗,解答很多人心目中的疑問:到底顧問公司做啲乜嘢?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 Joe,有些人覺得,顧問公司都是講一些我已知的東西,透過第三方顧問公司講過,就會比較安全、實在。你覺得這個說法公平嗎?
答: 我覺得這個情況有時候會發生,但是這是沒有value added的顧問工作。事實上,顧問公司對企業可以發揮好大的作用。有些人形容顧問公司是公司醫生,這講法只是部份正確的。
有些公司多年來都比較inward-looking,十分內向。管理層在同一行做了幾十年。管理層睇法、判斷能力都好相似,只懂得一套做法。當有獨立顧問提供最新的同行動向、國際形勢,有助衝擊公司文化,帶來新氣象。
第二種情況是,顧問公司經常幫助客戶解決他們不願正視的問題。公司碰到一些敏感的議題,很多時候涉及歷史的包袱,決定容易有偏見。顧問作為第三方,可以事實做基礎畀意見,找一對fresh pair of eyes去睇,好多時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不敢講的話都可以講出來。

健康領先企業 也重視意見

問: 你剛剛說顧問公司是公司醫生的說法只是部份正確,為甚麼?
答: 睇醫生的公司,未必一定有病。顧問公司很多客戶都是健康、領先的公司。其實領先的公司請顧問公司的次數,不會比生病的公司少。這個商業社會每天都在改變,當遇上市場、銷售行為,或者是業界遊戲規則有變,就會找有相關專長的顧問公司畀意見,走少少short cut。
我相信,只有一種公司完全不需要顧問公司,就是not change ready,完全不想去變的公司。

企業面向全球 顧問需求大

問: 近年全球顧問行業環境是怎樣的?
答: 其實顧問的行業這幾年都有很好的增長。顧問公司的專業有很多不同種類,有策略、流程、IT、營運、產品、環保等各類型的。在不同專業層面,有很多找顧問的需要。
過去顧問服務確實有上升趨勢,原因是最近10至15年,全球化帶來大規模業務遷移,所涉及的架構也大了,遇到挑戰更大。中國市場也有不同顧問需求,尤其是中國公司開始走出去,作出收購、或者全球化的經營。跨國企業和香港公司找顧問公司,很多時候主要都是想捕捉中國的契機。
問: Joe,你近幾年有甚麼特別難忘的顧問工作?
答: 我近年有參與中國公司走出去的project。見到國營企業、有國家支持的公司能夠作出改變,願意去學習,而且學習速度也很快,都幾鼓舞。親身經歷內地公司的領導從第一次出國的學習團,到能夠收購國外的公司,變革自己內部的文化。雖然過程不容易,但這種經驗只有我們這一代的顧問才有機會經歷。
第二方面,我近年都有參與家族公司的改革。與家族公司第二代、第三代工作的時候,發現家族公司要傳承落去,其實十分依賴下面一代的視野及領導能力,扭轉公司文化及改善組織架構。
對於家族公司來說,找第三方顧問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也代表他們改變的決心。反而,有時對於第一代創辦人,公司變革是家常便飯。家族公司、國營公司建立了一套文化,要他們接受第三方的意見,是比較困難。
問:在顧問行業從事了這麼多年,你認為最大的難度是甚麼?
答:我的總結是,大部份的商業機構都能夠克服一些技術上的困難,包括業務模式,或者技術基礎的問題。找顧問公司的出發點本來是針對技術問題,但最後這些是相對容易。相反,最難改是公司的文化、DNA,特別有一些管理層不是change ready,阻礙改革。
這樣多年的顧問工作,總有些成功,有些沒有明顯的效果,主因並非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層文化上的阻力,顧問公司不但要懂得分析營商問題,也要兼顧及到人、文化、組織架構等人為因素,這些是最難判斷的。

槍頭對外 內部問題易解決

問: 有甚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答: 第一個關鍵,就是要令管理層有同一個睇法。Top team不一致,很多事都做不到。秘訣就是要對外,不要對內。在外面找到敵人,舉起鮮明的旗幟,令到top team一條心去打仗。當top team睇到外面戰場艱巨的時候,內部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解決內部問題的關鍵是把眼光放在外面。
另外,我有一些觀察就是,CEO對於那些人會阻住變革成功的判斷是幾準確。但往往有些CEO在改革過程通常比較遲才動手,比如調走這些管理層,或者解僱他們。
這些CEO很多時要兩年至三年才出手。其實,CEO第一天已經知道那一些管理層會阻礙改革。但當判斷同出手的時間往往太遲,會影響了改革的過程,浪費很多時間。

倪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