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高舉統計數據貢獻的「國際統計年」,統計處還打算在8月主辦國際統計學會第59屆世界統計大會,屆時作為武林大會的主人家,肯定威風八面,誰知年初便陷入其近年最大公信危機,有前線員工被《明報》揭發進行上門調查時造假,走精面以求快速完成調查交數,隨時令大量失業人口及劏房住客在統計上「被消失」。
統計處處長歐陽方麗麗立即撲火,表示對於造假零容忍(這絕對的用語似乎有違統計原則),而且會成立一個由她領導的調查小組,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提交報告。
外界對於統計處自查表示不滿,我深有同感,甚至認為統計處的問題不是前線員工或統計調查的賞罰制度出了問題那麼簡單,而是管理文化的問題。
統計處出品 政治太正確
近年為了寫這個欄,多了點時間留意統計處的出品,方感受到其政治正確得過了頭,甚至比數據的客觀性更重要。好像6月公佈堅尼系數時,為了不讓傳媒聚焦於貧富懸殊惡化,竟然炮製了16個不同定義的版本,然後點指兵兵地使用了一個最政治正確的數據,旨在為政府拆彈,說明貧富差距沒有惡化。為政治服務的感覺,還來自99年時推算出會有多達167萬港人內地子女湧來香港,硬生生將民情推向釋法的一邊。
除擺脫不了為政治護航的嫌疑外,統計處的管理文化,還植根於殖民地時代。港英政府素來漠視統計數字,認為搞越多數據出來,政府要管的事便越多,民間的壓力亦會越大,無眼屎乾淨盲才是小政府的王道。
當然,港府其後也知道沒有數據的施政,尤如瞎子摸象,擺了不少烏龍。如今港府雖然學乖了,統計處的角色吃重了,不再那麼靠邊站,但這種輕視統計避免規劃的心態依然殘存。正如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最近接受訪問時說,港府仍然抗拒訂立檔案法,避免在一定年期後公開政府內部文件,就是仍抱有市民知道越少越好的心態。
操弄數字 政府施政失效
對於統計處的淪落,我很擔心,因為這是一個政府施政失效的訊號。各地政府操弄統計數字愚民,不是甚麼新鮮事情,希臘隱瞞財赤真相直至爆煲才東窗事發,阿根廷粗暴壓低通脹數字,動輒將不聽話的統計局主管撤換。中國地方政府的統計數據滲滿水份,更加是公開的秘密,去年曾有地方統計局強迫當地企業,向中央虛報嚴重失實的數據,令國家統計局要設立舉報機制,鼓勵民眾檢舉地方官這些虛報個案。
當全球歌頌大數據(Big Data)年代的來臨,跨國企業分析市場數據、消費者行為去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甚至奧巴馬也靠強勁的選民數據分析而勝出總統大選,我們的統計處卻連搜集數據的基本步也行得東倒西歪,讓謊言取代了客觀,竟越來越有與內地接軌的味道。8月面對全球同業濟濟一堂時,能面不紅耳不赤嗎?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