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前司長陳方安生,毫不客氣批評現任特區政府:三任特首「一蟹不如一蟹」,梁振英班子拉雜成軍,無規無矩,用人唯親。陳太對梁振英的批評,耳熟能詳,並沒太大新意。唯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陳太說「要求梁振英下台不切實際,應該盡量給機會梁振英表演」。
陳太的「不切實際論」,談到長毛梁國雄在立法會提出對梁振英的彈劾動議:「明白政黨啟動彈劾的原因,但要求梁振英下台是不切實際於事無補,中央不會同意讓梁振英在此時下台,不揣測梁振英能否完成五年任期,但相信中央現時無計劃換人。」
長毛對梁振英的彈劾動議在立法會展開,辯論精采激烈可期,一面照妖鏡,照出誰是人誰是鬼,但結果早已寫在牆上。以今天立法會畸形的政治生態,對梁振英展開彈劾,成功的機會幾乎等於零。正如今年元旦十三萬人上街高呼梁振英下台,但梁振英仍然厚顏坐在他的特首寶座上,對市民的訴求和怒吼,絲毫不作回應,順應民情立即下台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
這十五年來,機會等於零而又微乎其微,甚或更不切實際更無補於事的事情,港人確實做了不少,令香港朝向進步改良的方向發展,雖未必毫無寸進,成本與效益卻肯定大得不成比例。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精神,卻為香港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陳太還在殖民地政府工作,前途似錦,仕途旭日東升,香港民主派團體組成聯盟,舉行高山大會,推動民主直選運動,包括陳方安生在內的政府菁英,因為各種考慮,包括北面共產政權的虎視眈眈,大都認為殖民統治者不會給予港人民主,直選訴求不切實際,集會遊行示威抗議無補於事。但爭取到最後,殖民地政府還是答應開放政制,部份立法會議席,讓市民選舉產生。
二○○三年五十萬人上街,高叫董建華下台。當年的官商巨賈、達官貴人,個個都嗤之以鼻,肯定認為癡人說夢,挺董的阿爺們怎會順應香港市民的訴求,換掉一位耿耿忠心的僕人。連續兩年上街的百萬人次,絕大多數都是心中無底,不會認為用腳出來表態,就會行出個春天,走出個未來。
○三、○四年的兩次遊行,我相信,當時中央也是沒有替代方案,也沒有計劃換人,不少人都與陳太今天一樣,認為要求董建華下台,是不切實際,於事無補。
大部份香港人是現實的動物,做與不做,都經過精密的計算,「成功機會有多大?」「有沒有着數?」經常腦內盤算掛在口邊。但到關鍵時刻,這些現實的動物,又會做出很多不切實際,於事無補的驚人之舉。
反二十三條立法如是、反國教如是、要求雙普選如是、要求梁振英下台保衞香港核心價值也如是。陳太,如果香港人都計算不切實際,於事有沒有補,奇蹟就不會被創造出來。
吳志森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