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統計處職員遭揭發疑上門調查造假,故意略去劏房戶個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指出,學術界僱用外判商時也面對同樣問題,「有人咁做,我唔係好意外。但係如果全香港嘅調查都係咁,就好得人驚。」問題可透過問卷設計及覆查數據補救,統計處也應戒掉成本效益為先的文化,給予員工充裕時間搜集數據。
今次統計處職員涉嫌在「綜合住戶統計調查」造假的原因之一,是工作指標訂明即使一個單位有多間劏房戶,也當作一個住戶計算,因此訛稱無人應門以便節省時間。葉兆輝表示,即使一個單位存在四個劏房戶,應當作四個住戶計算,建議統計處設計問卷時新增「劏房」類別。
葉兆輝的上門問卷調查項目都外判給調查公司,即使外判商會核實樣本資料,他也會派下屬抽取5至10%樣本覆查,不時發現調查員造假,「有啲直情冇問到人,自己填問卷;或者幾份問卷差唔多一模一樣。統計處面對嘅問題,喺大學都可能有。」
葉兆輝促政府藉今次事件查清問題根源,也不應以成本效益主導,「以前我啲學生做統計處,發現除咗個別人懶、唔夠專業,都係因為制度問題。唔好俾職員時間壓力,最緊要係拎到有質素嘅數據。」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