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br>新聞維權 邁向新聞自由的第一步 - 李平

盡論中國:
新聞維權 邁向新聞自由的第一步 - 李平

《南方周末》採編員工的抗爭,在全球獲得熱烈響應,但內地也有學者、網民不以為然,認為《南周》抗爭的格局不高,只是要求調查新年特刊刪改事件,未提新聞自由的要求,更有人不滿《南周》記者、編輯沒參與街頭的抗議活動,未表現出當年台灣《美麗島》雜誌的勇氣。如此論調,可說是對《南周》愛之深、責之切,更可說是對習李新政寄予厚望。

成為新政的壓力和動力

的確,《南周》員工的抗爭與公眾的聲援有一定的落差。前者側重於新聞維權,要維護採編的相對自主權,並未要求擺脫報章隸屬於黨政機關的現狀;後者側重於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要求當局結束對媒體、網站的管制。只是,中國的政治現實決定了《南周》不會成為《美麗島》。在中共的打壓之下,社會上尚未形成有組織的反對力量,《南周》更不像《美麗島》擁有黃信介、施明德那樣的政治領袖,因此,要求《南周》成為中國爭取新聞自由、爭取民主的旗幟,並不現實。
不過,《南周》員工的抗爭不失為邁向新聞自由的第一步。《南周》新年特刊原本的文稿、編排能夠公諸於眾,已赤裸裸地展示「黨管媒體」的醜態,這正是觸動公眾要求結束新聞審查、要求解除報禁的動力之一,並在全球關注之下,成為習李新政的壓力和動力。

習近平就任中共總書記之前,就有輿論期望他成為解除報禁、黨禁的「蔣經國第二」,推動中國民主化。《南周》事件的爆發,自然令外界的期望更殷,但能否成為中國邁向新聞自由的起點,有三個觀察指標:一是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及南方報業集團媚上欺下的官員會否被調職、處分?二是當局會否放寬媒體、網站管制,維護憲法所規定的出版自由、言論自由?三是早在1988年,旨在維護新聞自由的《新聞法》已進入全國人大立法程序,並已擬訂三個版本的草案,但在1989年六四慘劇後無疾而終,當局如今會否重啟立法程序?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