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克魯明任美國新財長? - 盧峯

國際Z世代:克魯明任美國新財長? - 盧峯

剛過去的周末是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舉行周年會議的日子,美國各地的經濟學精英難得聚在一起,自然少不免互道近況,交流心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卻不像其他人般交際一番,反而借機會炮轟同行沒有盡好責任,任由錯誤、似是而非的經濟理論橫行,以至20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沒完沒了。
這位不識趣的寸嘴學者認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由此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雖然嚴重,但絕非無計可施,經濟學理論及實際經驗更早已證明有解決辦法,只是經濟學界選擇忘記教科書上的理論,選擇忘記過往的經驗,才令衰退持續再持續。
按克魯明的說法,三十年代大蕭條的經驗說明,不能靠私人企業及消費者自救,因為面對收入不前財富減少時,任何理性的消費者及企業話事人必然削減開支;而當整個私人部門削減開支時,整體經濟只有進一步收縮,形成一個收入與開支不斷收縮的惡性循環。要打破循環,走出泥沼,必須靠外在力量,那就是政府與央行。

此外,長達十年的大蕭條還有另一個教訓,那就是「唔湯唔水」或三心兩意的救市方案只會把衰退拖得更長。以美國為例,小羅斯福上台後大興土木,以赤字預算積極救市,一度令美國經濟迅速好轉,失業率從上台時的百分之二十五下降至百分之十五以下。但到1936年他在國會及部份閣員壓力下改變政策,把焦點從刺激經濟轉為平衡預算,減少赤字,並因此而大幅收縮開支。結果經濟再次轉壞,失業率掉頭回升,直到二次大戰爆發政府全面擴軍及增加開支才令經濟復元。
克魯明認為,經濟學界對這兩個經驗早有定論。誰知很多行家在救市還未成功時就要求政府急急抽身而退,改為削減開支以滅赤。在拖拖拉拉,三心兩意下,西方大國的經濟危機不斷死灰復燃,黎明則遲遲未見。可以說,金融海嘯歷時四年仍未過去不僅是政府、政客的錯,經濟學界也難辭其咎。
也許是因為克魯明辭鋒厲害,也許是因為美國經濟幾年來半死不活,有些人忽發奇想,在網上發動聯署要求總統奧巴馬任命克魯明為財長(聯署人已超過18萬),好讓他落實救市理念及政策。現實來看這樣的任命當然不大可能,但假若奧巴馬居然不怕政治爭議任命這位惹火的學者任財長,未來幾年美國政治及經濟學界肯定火花四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