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各大報章的財經版均大字標題去年強積金總體回報12%,相當於每個打工仔年賺1.7萬元,不過,查實12%的回報,不一定與你的強積金表現有關,視乎你買的是甚麼類型基金,以及你拜託的那位基金經理,是跑贏還是跑輸大市。我認為,揀對基金經理,很多時比揀股還要困難。
據報章統計,單以港股基金而言,35隻港股基金中,竟有18隻跑輸恒指,當中更有一些是近年戰績不俗的明星基金。
我去年不止一次,建議強積金要引入更多收費低廉的被動指數基金,但業界總有人反駁:「如果一味貪平,揀指數基金,便會失去跑贏大市的機會,因小失大。」
揀對基金經理 難過揀股
我不否定,有投資基金可以跑贏大市,問題是能否揀中真命天子?如果只有一半甚或少於一半是贏家,是否值得費神?揀錯了的話,費用多付了,但成績交不到,便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我常覺得,要揀對基金經理,比揀股更難,一般散戶與可能沒有投資經驗的打工仔,起碼對滙控(005)、新地(016)等名字不會陌生,甚至是其客戶,間中或有留意其業務表現,而財經新聞的不時報道,都令這些公司有很高的透明度。相比之下,一般人對某隻基金的基金經理,大多一無所知,部份會在媒體亮相,談談投資意見,但都是PR大於實際,單憑這些便能摸清其投資功力?似乎草率一點。
於是,較踏實的是分析每隻基金的往績回報,但證監會都規定要列明,過去表現不代表將來表現,而且這不是純粹讓業界用來免責的條款,是有根有據的經驗之談。有研究統計了美國1500隻互惠基金的表現,發現那些在任何一個三年內跑贏大市的基金,在下一個三年會有跑輸大市的傾向,頗有一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恒的味道。令投資者更蝕底的是,他們往往是在看了首三年的理想回報而買入基金,結果「好就冇份,輸就全中」。看往績揀基金的投資者,隨時中了高買低賣的埋伏,實際回報較基金的平均表現還要低。
睇往績落注 恐得不償失
即使基金經理功力深厚,有跑贏大市的實力,但市場中充斥高手,而高手過招,定勝負的往往是運氣,看誰人失手犯錯。因此,跑贏大市的成績,是純技術還是彩數,可能連基金經理自己也分不清,遑論手上只有基金年報的投資者。不少基金經理會把豐功偉績歸功於自己眼光,對敗仗則顧左右而言他。反而我覺得女股神劉央最直率,她起碼會認為自己頭髮長短,與其投資表現優劣有關係。
要揀買哪類型基金已經很費工夫,有誰想到,歐股去年會升14%,德國股市更升29%,好了,想清楚押注那個市場之後,還要揀哪個基金經理會勝出,而唯一客觀的往績數據,又有誤導的可能,我對着那一堆陌生名字,實在無法揀下去。
我怕煩,而且我的時間還有更好的用途,如果有人告訴我,甚麼功課都不做,已可以跑贏至少一半的基金經理,而且收費特廉,省錢更省工夫,我不作他想。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