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管局最新一份外科手術審核報告將於下周六內部公佈,據了解,兩大龍頭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及聯合醫院,於今次報告中均被評為表現差過全港公院的基準,其中伊院於過去一年,緊急及非緊急手術後病人死亡率均急升。有醫生估計,與該院去年流失四至五名外科醫生,以及深切治療部病床不足有關。記者:陳凱迎 陳沛冰
醫管局自2008/2009年度進行《手術成效監察計劃》,評核該局轄下17間外科手術部門的表現,本月19日將會公佈有關計劃的第四份報告。據了解,伊利沙伯醫院於最新一份報告中,被列為表現差過整體公院基準之一的醫院,該院病人於進行緊急手術或非緊急手術30日後的死亡率,2011/2012年度均見急升。
去年五名醫生離職
有公院外科醫生指,伊院過往於表現最差的公院中「榜上無名」,估計其手術表現轉差,與該院去年共有四至五名有10年以上經驗的副顧問醫生離職,轉投私營醫療市場有關。該醫生亦指,伊院本身是醫管局轄下五間創傷中心之一,外科需接收嚴重受傷個案,「就嚟死嘅就去咗外科,唔嚴重就去骨科,緊急手術死亡率自然高」。
此外,由於伊院不時要騰出手術室處理緊急個案,加上該院常有雙非孕婦衝急症室,「有時病人約咗下晝3點做手術,結果要等到夜晚9點先有位做,盲腸炎嘅病人,條盲腸本身唔爛都等到爛啦!」
深切治療病床不足
消息人士指出,即使伊院屬龍頭大醫院,但因深切治療部護士人手不足,一度只能夠開設16張病床。然而,急症室接收的病人中,有四成屬於緊急及嚴重個案,當中半數人需要入院,並有極大機會需接受深切治療。
加上去年流感高峯期異常地由1月持續至7月,深切治療病床長期被流感病人佔用,做完外科手術的病人也只能在普通外科病房留醫,「夜晚普通病房得一至兩個護士當值,分唔到身照顧啲咁嚴重嘅病人。」
該醫生續指,伊院近年負責集中處理九龍區的爆血管瘤個案,但這類病人死亡率貼近100%,加上伊院外科近年又開始參與盆骨受傷病人的止血手術,這類病人死亡率為36%。「呢啲手術嘅死亡率入埋外科數,個評核結果自然唔多好睇。」該醫生說。
為改善情況,據悉,伊院深切治療病床已於本月增至20張。至於表現同樣低於水平的聯合醫院,於上一份報告中非緊急手術方面也被評為表現最差,上周已有專家到該院視察,研究有何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