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希望 - 楊繼昌

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希望 - 楊繼昌

元旦遊行前,輿論普遍認為社會情緒還未到達沸騰的程度,縱使有三姓家奴當副局長,以及梁粉遊行出拳打人等助燃劑,傳媒皆看淡遊行人數。結果,在寒流下有十三萬人的這樣一個出席率,無論如何七除八扣,都是絕對不能小覷的數字。
然而,我身邊有好些友人,仍然對這個數字感到失望,覺得梁振英已經壞事做盡,出來遊行的人反而不及去年七一梁振英未上台時候的人數,認為香港人真的就如《天與地》其中一句金句所說,「香港人最擅長的就是善忘」。但我卻不是這樣悲觀。
我認為要求所有人時刻關心政治是不可能的,但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在香港發生的事,已經證明在一段短時間內,大部份的港人都會切身感受到政治與自己的關係,而有不同程度的參與:的士司機要開工沒有上街,但當有人說要運報紙去機場,給飛返內地的友人在內地派發,那的士司機到了啟德怎樣也不肯收錢;文具店老闆要開舖沒有上街,但當大學生來買寫示威標語的工具,老闆也就一箱箱紙筆墨水送出去。以上只是我聽過許多故事中的一二,旨在說明為香港從不是政治冷感的城市。
八九民運讓香港由希望帶來絕望,的確令不少香港人產生犬儒心態,影響至今。但○三七一卻是從絕望發現希望,啟蒙新一代參與政治。我們常說當年「創造歷史」,可不是溢美之言而已。歷史上走上街頭的人多是為溫飽,但○三年的香港人是為了人權與尊嚴。歷史上要抗爭的多是工農基層,但○三年上街的香港人多是中產。歷史描述香港人不過是經濟動物功利主義,但○三年七月一日香港烈日當空還是要逼入維園只為讓警方數人頭。
今年是○三七一的十周年,別具意義。試問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十年來我們失敗了許多次,但結果卻孕育了如「學民思潮」的新一代,就如當年北京的學生一樣,給予我們希望。一三年的本土民主運動,就此拉開序幕之際,我們應該好好計劃未來六個月的行動,盡全力讓最多的市民感受到希望,說服他們只要在今年七一再走多一步,就能達成落實雙普選的宿願。
早前我有幸曾在此論壇提出過一些建議,現在容許我再提供一構思:請香港民意研究計劃,在今年七一前,按照去年民間選特首的規模再辦民間公投,題目只有一個,就是「你繼續信任梁振英擔任特首嗎?」當民意得到具體而清晰的展示,我們相信民間公投的結果,會鼓勵那些還有猶豫的市民,終於發現自己吾道不孤而走出來。
當然,若回到眼前,我也謹此呼籲各位讀者在本周三(一月九日),在泛民提出彈劾梁振英議案時包圍立法會。雖然現在動員可能遲了一點,但有道是「莫以善小而不為」,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也有名言:「有人看到已發生的事情而只會問why;我卻常夢想還未發生的事情然後問why not ?」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希望,讓我們毋忘年輕時的夢想,打好「一三民運」這一場將會是漂亮的勝仗。

楊繼昌
國事學社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