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少數獲遷移 <br>龍尾逾百物種命懸一線

僅少數獲遷移 
龍尾逾百物種命懸一線

【記者麥志榮報道】政府至今拒絕撤回破壞生態的龍尾人工泳灘工程,更聲稱動工前會先遷移海洋生物。但據本報翻查龍尾的工程標書發現,龍尾近200種海洋生物中,工程只要求承建商選擇性遷移蝦虎魚、海星、海膽及海參等少數生物,屬瀕危物種的管海馬卻不在拯救之列。環保團體指其他逾百種被遺棄物種,包括蟹、蝦、八爪魚等,在工程開始後便死路一條。
龍尾泳灘工程去年8月尾招標後,受環保團體強烈反對,政府承諾動工前會先遷移龍尾的海洋生物到汀角東。但據本報翻查土木工程拓展署龍尾泳灘工程標書,有關海洋生態緩減措施部份,寫明中標承建商在工程開始前,只需遷移魚類及棘皮動物兩類物種。

【水中風光】
龍尾居住了逾200種海洋生物,部份為瀕危物種。 馬泉崇攝

【珊瑚棲息】

【候鳥嬉水】 何柏佳攝

管海馬不獲優先保育

標書點名規定承建商須遷移的魚類共12種,包括環境許可證提到具保育重要性的雙斑舌蝦虎魚、乳突蝦虎魚、黑點多紀魨、深蝦虎魚、金錢魚、花身雞魚等;棘皮動物則包括海星、海膽及海參。至於民間一直關注的瀕危物種管海馬,則因當年環評報告未有提及,竟不在優先保育之列。
環保團體指龍尾有近200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類51種,蟹35種,蝦14種,還有不同品種的八爪魚、烏賊、海牛、海葵、螺、沙蟲等。換言之獲遷移的物種不足一成。
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李少文指出,「留低嘅生物只可以等死」,工程將會挖走整個海床,現有生態環境將完全被消滅,就算有部份生物會游走,牠們也會按習性回去產卵,下一代根本不能在新環境生存。

學者倡試驗遷移觀察

浸會大學生物系講師李家雯說,澳洲、美國等地都有因發展而遷移物種的個案,當中有成功亦有失敗。生物選擇在龍尾定居有其獨有的生態原因,要百分百複製並不可能,搬遷必定會造成生物死亡,「等如人移民,都未必可以好快適應」。接收龍尾生物的汀角東,突然有大量外來生物遷入,亦會對原有生態造成滋擾。而只移走部份物種,對留下來的物種會有何影響,亦是未知之數,例如某些候鳥或失去食物來源。
李家雯認為,政府應先做一次科學試驗遷移,將龍尾各類物種,遷移一定數量到汀角東,然後觀察九個月至一年,讓生物在新環境經過不同季節的變化,再評估生物能否適應,她表示:「生物喺龍尾已經有一套安全避過颱風、大雨、寒流嘅方式,搬到新地方,可能一場颱風就唔見晒」。

瀕危物種管海馬不獲優先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