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特別為所有80後和90後而寫的,是為迎接新一年而送給年輕人的小小心意。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喜歡孤獨,很想往朋友堆裏面鑽、很想電話簿裏有一大串長的朋友名單、很愛擠進人頭湧湧的鬧市。但我好希望,大家能抽出一點點時間,好好想一想自己這.一.個.人。
小時候讀散文《一個人在途上》,似乎好哀傷;後來聽了達明的《一個人在途上》,卻感受到冷冷清清背後的那份倔強。老實說,我一直都不怕一個人生活。不單不怕,相反,有時真的很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例如,去看電影。
我很愛到戲院。我覺得,每一次看電影,其實是自己和電影、當中的劇本、音樂和視覺效果的一次對話,其實是一件很「一個人」的事。事後和朋友分享是一回事,但如果說要去看電影,一個人最好,既不必和朋友夾時間、也更容易買到戲飛。
我也試過一個人去旅行,不過有點悶;一個人食飯,雖然不能像大班朋友叫一大堆食物那樣熱鬧,但倒也不太抗拒。可是,卻萬萬想不到在今年元旦遊行之後,我們竟然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一個人的非法集會」,似乎,在警權管治下的香港,天天也有令人咋舌的事情發生。
話明是「集會」,總得有人「聚集」。既然「三五」才能「成群」,一個人又怎能集會、而且是非法集會?話說元旦遊行之後,晚上十一點幾在中環畢打街,長毛被在馬路兩邊的警方列陣圍困着,一個人在那兒叫口號。那時,長毛就被拘捕,被控非法集結。一個人的非法集結,當中的玄,真是玄得令人莫名其妙。
黃之鋒
或者,當權者知道,很多事情、很多運動,都是由一個人開始,再慢慢感染了其他人,最終形成了一股力量、成為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信念,所以他們才願意醜陋地先下手為強吧。
我在這裏隨便舉兩個例子吧,一個是黃之鋒,一位90後的年輕人。在去年暑假全港市民反國民教育砌得鬧哄哄之前,相信沒有很多人認識這位今年才十六歲的中學生。他其實很早已經開始關注社會上發生的不公義的事件,例如支持菜園村不遷不拆,他也積極參與。那年,他只有十四歲。
學民思潮,是他和另一位朋友林朗彥、在2011年5月底成立。那時,大部份人都未留意到政府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洗腦意圖,這幾位中學生已經以反對國民教育科為目標,多次透過擺街站、遊行、開記者會來向政府施壓。到了去年年中,那份紅得嚇死人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派到各中小學校,老師們打開一看,才知道大件事。然後,就是一場場聲勢浩大的集會……接下來的事,我不必說,大家也知道,因為大家都有份參與。
馬拉拉
由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到整個社會,是的,只要你堅持,你也能做得到。讓我再舉另一個90後青年的例子: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
馬拉拉生於女性飽受歧視的巴基斯坦,今年也只有十五歲。不過,她在十一歲那年,已開始在網絡撰文,爭取當地女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她在網誌上談到她和她朋友的生活,講女童的失學問題,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巴基斯坦女性受歧視的情況。
她曾經獲得巴基斯坦第一屆全國青年和平獎。但在去年十月,她在搭校車回家的途中,被塔利班的槍手企圖射殺,情況一度危殆。幸好她最後仍能保住性命,並被轉送到英國治療。聯合國為表揚她為巴基斯坦女童爭取權利的貢獻,後來更將每年的11月10日定為「馬拉拉日」。而美國時代雜誌的2012年度風雲人物,奧巴馬排第一,馬拉拉就僅次於奧巴馬而排第二。
黃之鋒和馬拉拉,在未出名之前,都只是兩位黃毛小子、黃毛丫頭。只是他們一直堅持追求公義、一直相信自己。於是,他們將信念一點點、一滴滴的散播出去。後來,他們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也越來越多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新年應該是屬於年輕人的,因為只有年輕人才具有青葱品質:理想、熱血、敢愛敢做。所以,我們的年輕人,希望大家可以勇於表達意見,敢去做你們自己相信的事、去追求世人忽視了的真理,那怕在開始的時候,只得自己一個人。
一個人的集會,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不過,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要堅持、只要站在公義的一邊,是絕對有能力集結群眾的。由星火、到燎原;一切改變,始於足下。
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