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首個亞洲臨床研究<br>腦動脈瘤患者喜訊 植入式擾流器成功滅瘤

中大首個亞洲臨床研究
腦動脈瘤患者喜訊 植入式擾流器成功滅瘤

【本報訊】本港有2%至6%的人患腦動脈瘤,包括前立法會議員余若薇。中文大學與本港七間醫院進行首個亞洲臨床研究,為病人帶來喜訊,發現於血管內放入嶄新的「植入式擾流器」,能有效治療腦動脈瘤,約56%腦動脈瘤於手術後半年內消失,對病人創傷性較傳統手術小。 
記者:陳沛冰

腦動脈瘤像一個計時炸彈,若動脈瘤破裂,死亡率高達45%。傳統治療方法是以手術夾,從外夾閉動脈瘤頸部,對病人有創傷性。以彈簧圈經血管栓塞動脈瘤,受制於動脈瘤形狀,治療後復發率高。
中大透視微創治療基金臨床科學中心,與本港七間公私營醫院合作,於08年9月至11年9月研究以植入式擾流器治療腦動脈瘤,涉及143位病人及178個腦動脈瘤,病人平均約55歲,動脈瘤直徑中位數為5毫米。
中心總監余俊豪表示,擾流器是一個柔軟管狀裝置,放在血管內腔改變血流方向及速度,令血液不會進入動脈瘤位置,動脈瘤慢慢縮小及消失。擾流器被血管細胞覆蓋,成為血管一部份。擾流器好處之一是不受制於動脈瘤形狀,但若血管直徑少於2毫米則不能使用。
研究發現,手術後6個月醫生檢查140個動脈瘤,發現當中78個消失。手術後30天內有5人中風或死亡。於手術後一年內再多一人死亡。研究指出,擾流器是非破裂性及復發性腦動瘤的首選治療方法。

余若薇表示,她的腦動脈瘤暫不需做手術。 資料圖片

導管由大腿放入 風險少於5%

腦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表示,病人患腦動脈瘤是因血管太薄,當血液不斷流經時,所造成的壓力就像吹波一樣,令血管長出一個泡,「脹到某個程度就會爆」。
使用植入式擾流器時,會在病人大腿放入導管,將擾流器縮細放入導管,伸展至血管瘤位置再放開。擾流器像形成一條新通道,阻隔血液流向動脈瘤,「啲血會直流過去,唔會流向動脈瘤,個瘤冇血到會硬化同收縮」。
他指,植入式擾流器可放入動脈主幹及主幹的第一個分支,但第二個分支太幼未能放入,適合大部份腦動脈瘤病人使用。擾流器風險少於5%,病人本身血管差、年紀大及動脈瘤大,風險較高。
前立法會議員余若薇07年被診斷患有一個3毫米動脈瘤,貼近鼻骨位置。余若薇昨表示,自證實患病後不少朋友告知她新的治療方法,至今病情穩定,一直有監察,暫不需做手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08年證實患海綿狀血管瘤。藍明權表示,若腦動脈瘤小於5毫米,爆裂機會較小,未必需要做手術。馬時亨的血管瘤長於微絲血管,不能用專治動脈瘤的植入式擾流器,海綿狀血管瘤爆裂機會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