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我下床,放我下床。」尖銳叫聲令人心寒。安靜夜晚又再次被叫聲撕破。
吳婆婆不是不想合作,只是不能合作。曾走過的路很快便忘記,做過的事也很快忘掉,已有多次不明不白地離開病房後便在醫院裏迷路,保安員很費勁才把她找回。唯一保護方法便是把她綁在床上,而她的自然反應便是大吵大鬧,這樣便苦了醫護人員也苦了其他病人。
可憐的情境,更可憐是這情境並不罕見。隨着人口老化,香港平均死亡年齡已高達80多歲,這是祝福也可能是咒,因「腦退化症」病發率隨着年紀增加,65歲後更普遍,以香港良好醫療紀錄作估計,「腦退化症」將會成為最常見的老人病。
早在1906年德國精神病理學家Alois Alzheimer已發現老年人會繼續失去心智功能,當死後作解剖,腦部會像乾涸合桃仁般模樣,可惜事過百年,醫學科技飛躍進步,但仍未有令人滿意的解釋成因。眾說紛紜中惟兩種病理現象屢見不爽,一便是澱蛋白斑點(Amyloid deposits),二便是神經纖維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可惜這現象只能解釋為何腦部功能退化但未能提供確實成因。
患者最常見病徵主要包括記憶衰退,簡單例如燒水沖茶後忘了關火,銀包明明在口袋都四處尋找;言語能力下降,例如詞彙減少、句子重複又重複等。
當情況惡化,病者便會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以及欠缺判斷力,病人可能因此而情緒不穩定,若然家人不理解或欠缺關愛,病情和身體狀態更會急劇轉差及至失去生命。
雖然至今仍未有根治方法,但近年醫學發展已大大改善處理方法。只需及早發現,便有多種方法可以減慢病情,智力活動包括音樂、遊戲,甚至打麻雀均可保持病人腦筋靈活。食物方面曾有早期研究提出白果(ginkgo),黃薑(curcumin)甚至咖啡的護腦作用,而藥物方面則已有五種,其中四類屬於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主要功用是增加腦細胞間的傳訊能力。餘下一種名叫Memantine的藥物功用跟其他不一樣,主要對較嚴重病者有幫助。
若要安享老年定必要有良好腦力,故此有腦老年才是有福老年。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莫樹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