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會紛紛擾擾,平安夜,去了看荷花,除夕又去了看睡蓮,大口大口地吸取大自然的正能量,通身舒泰。古人詠荷,送它「荷君子」雅號,自然正氣凜然。由盛荷到殘荷,依然脫俗,零落是一種姿態,倒影亦可堪玩味。荷與蓮,若非冬日開到荼蘼、葉退水出,又怎可以欣賞到朝霞、晚霞倒映在池上的美景!新一年,拿起相機,尋世俗所無的君子之風!
作者:邵超
攝影:陳盛臣、部份相片由長春社提供
塱原荷花印象
學生時代,未聞荷花先念《愛蓮說》,早忘了作者是周敦頤,但不會念全首也會記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名句,留下荷花高潔的印象。荷花通身皆可入藥,於中國飲食文化更佔一席位,荷葉可蒸飯、藕和蓮子是中秋時令食材。太陽底下無新事,古人在詩中早詠過殘荷之美,卻是初次賞殘荷。香港荷花池的數目不詳,一般村落祠堂和廟宇前,皆喜種荷花,塱原濕地、南生圍、雲泉仙館、泰亨村都享負盛名,泰亨村的二百米荷花已成過去,塱原的荷花池較為可喜,可以看到荷花與水稻為鄰的鄉郊獨特景象。
塱原濕地是香港最大的濕耕農地,豐饒的平原上盡是縱橫交錯的水田,緊臨雙魚河,被燕崗、河上鄉、松柏塱三條客家圍村圍繞着,不就是低密度豪宅最愛的「農地」景致?不遠就是「被發展」的古洞!都知道塱原是觀鳥熱點,共錄得210種鳥類,佔全港鳥種的一半,包括25種重點保育的鳥種,塱原水田式農作物有水稻、西洋菜、慈姑等,以及紅蟲塘、荷花池等淡水塘,不同的農作物是雀鳥庇護所,農作物的種子花果或嫩葉,都是雀鳥的糧食,在夏季荷花盛開時,會發現有彩鷸躲在池中哺育幼鳥,荷花池亦吸引偏好開闊淺水生境的林鷸和沙錐棲息,遊人的腳步聲,每每驚起成群的禾花雀,通菜田裏有鶺鴒和鷚的蹤影,牛背鷺和沙錐則愛西洋菜田。
跳躍的殘荷圖形
塱原有數個大小不一的荷花池,常去的是接近燕崗村的荷花池和河上鄉的池塘。夏天荷葉田田,綠葉粉黛,秋天一番雨,一番寒,荷葉凋零,冬天塱原殘荷只剩殘枝,卻別有一番美態。荷的一生,自泥中生,最後又回到泥土裏,看着由盛而枯,有人從蓮蓬裏看到輪迴,難怪歷代畫家都愛荷,張大千、林天行等,不但畫荷,也種荷,看待世界的態度也會變得不一樣。賞殘荷頗考觀察力,枯萎中的莖幹承受不了蓮蓬的重量而折莖,會折成半個三角形、圓形、心形,與倒影砌成圓滿的圖案,角度對的話,也有人看到跳舞的女孩。每朵殘荷可以獨立欣賞,也可以與周遭殘莖組合成任何圖案。記得本地攝影大師黃貴權醫生也是愛荷之人,亦偏愛殘荷的堅強生命力,2010年看過他的《綠塘搖灧》攝影展,十分驚艷。相展集結他由2000年至2009年期間,在不同季節走遍各地所拍下的荷花佳作,他以多重曝光以及長焦距鏡頭拍攝,拍出中國畫的詩意效果,與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系列有着奇妙的共通特性。
拍攝心得
討厭凋謝的花是常態,殘荷是例外。拍攝時,需要準備至少300mm的長鏡頭,以便在雜亂的線條裏找出特別的圖形,構圖以簡潔為主,突出殘荷的美態。
荷花殺手
栽花總要除蟲害,繁殖力強的福壽螺,任何水生植物及農作物幼苗也不放過,最令農夫痛恨。福壽螺原引入台灣及廣東做食用螺,但難吃得被大量遺棄,經內地的菜種引入本港,造成本地生態災難,改名福壽,皆因牠經過數月的乾旱季節亦能生存,又無天敵,福壽康寧,幸好有水鴨或魚兒幫忙吃掉,聰明的福壽螺愛依附着荷枝產卵,看到嬌艷的粉紅色卵,意想不到是邪惡的軸心。池塘隱藏另一殺手水浮萍,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它的另一個名字「豬乸菜」,生長極速「霸塘」令魚塘缺氧,夏季須勤於清理荷塘免池魚死亡,可作很好的有機肥料。
大自然之色塊
塱原是香港難得的淡水農耕濕地,在荷花池以外,還可以找到不同的大自然圖案,曾經,因為蔬菜收成快,一幅幅的稻田變成一行行的菜田,為保育濕地,替雀鳥蛙類等等生物提供庇護所,長春社在2006年與部份農友合作,復耕傳統水稻,令塱原的一片片水田,回復豐富的色彩與圖案。水稻一年兩茬,每年還會按時令採收蓮子、洛神花、慈姑和馬蹄,蓮子運至灣仔土作坊,製成本土有機月餅的蓮蓉。香港其實很「有米」,也有正菜!
魚米共生
時興半農生活,南生圍敬輝農場的主人Michael,早在廿多年前已有這個想法,最終落戶常跟家人來遊玩的南生圍,三年前接手敬輝農場,全面當農夫。接手的決定不到24小時便落實,為的是:這樣的機會不多,錯過了便可惜。這是事實,政府這邊廂說農地沒人耕,那邊廂在漁護署排隊等耕地的人就有300多人!Michael也沒有浪費前主人的心血,承傳魚塘、蓮池、稻米等魚米共生的傳統水耕生活,天天看着晨光灑在蓮塘上,看睡蓮開花又凋零:「我選擇來這裏,不僅因為這大片睡蓮池,整片水耕作業的模式和景色,都令人心緒安寧。」在鬧地荒卻有大量低密度豪宅落成的霸權時代,自耕自足,享閒情,機會,還是要自己爭取。
拍攝心得
朝霞的倒影圍繞着盛開的睡蓮,天上人間應該就像這種意境!準備至少300mm的長鏡頭,構圖時應多點留白,以突出浸淫在霞光中睡蓮的出塵氣質。
佛在南生圍?!
冬日賞盛開的荷花,還看睡蓮。睡蓮與荷花花形相似,但荷花挺出淤泥,而睡蓮則是花葉皆浮於水面。睡蓮不耐熱,喜歡在攝氏十五度以上的溫度開花,晝舒夜捲,所以有「睡美人」之稱;睡蓮一生大概活一周便凋謝。視睡蓮為國花的埃及人,把睡蓮的開合神化,認為箇中蘊含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富有創造本源的特質;祈求長生不死的法老王和貴族,將肉身製成木乃伊,並於葬禮祭以睡蓮,幻想死者只是暫時閉合,他朝便可復活。
南生圍敬輝農場大片的睡蓮池十分有名,不止因為面積廣闊,而是農場主人Michael把農場變成一個平衡的有機天地,空氣中盡是正能量氣場。他以有機方法養睡蓮,靠池塘養魚及塘邊種蘆葦平衡生態,水底下有黑鯽、泥鰍、黃鱔、塘蚤,毋須靠農藥來施肥,睡蓮凋謝後沉入池底又成有機肥料。這次到訪,為的是冬日晨光照在睡蓮池的一刻,在黃金十五分鐘內,不知不覺喜悅就溢滿胸間,渾忘清晨的寒風,這種感覺其實頗不可思議,忍不住想:佛是否在這兒?應該不是?佛的蓮花座是荷花,《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又因蓮花有別於其他花卉先開花後結果,開花的同時已結有蓮蓬,華實齊生的特質,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成為極樂世界唯一的花。睡蓮不入淨土世界,在人間界的美容界卻是至寶,睡蓮含大量俗稱「植物胎盤素」的多醣體,可以幫助皮膚抗氧化,日本著名化妝品牌Shu uemura便萃取睡蓮精華生產護膚品,紫色花色深,抗氧化功能越佳,Michael亦提供紫花花茶和廣東農家菜,可惜冬季花朵不足,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