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玩 Cool夏:學睇沙排 Pat Pat上的攔網暗號

熱玩 Cool夏:學睇沙排 Pat Pat上的攔網暗號

1996年列為奧運比賽項目

沙排起源自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國加州,那年頭美國經歷大衰退,股票市場崩潰,很多人在一夜間喪失畢生資產,引發全國經濟大恐慌。錢沒了,生活壓力沉重的美國人惟有寄情沙灘,與陽光做朋友,玩起沙排來。
1947年,首個二對二的男子沙排比賽正式出現,發展至八十年代,世界出現多位沙排名將,美國人 Sinjin Smith有沙灘王者( the King of the Beach)的美號。1996年,沙排首次成為奧運比賽項目,來到剛落幕的倫敦奧運,德國 Jonas Reckermann和 Julius Brink首度替歐洲拿下奧運男子沙排冠軍;美國 Misty May Treanor和 Kerri Walsh摘下女子組金牌,締造奧運三連霸。何解多數人都以為沙排只有辣妹玩?香港排球總會沙灘排球教練謝思豪指:「可能因為在形象上,女運動員較突出,才有這錯覺。」說得白點,就是因為沙排女將身材健美,特別吸引人眼球,難怪連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也說:「穿上運動裝比堅尼的女沙排球員,閃閃發光得有如濕身水獺。」( Glistening like wet otters)。沙排代表陽光與海灘,連排球都醒目過人,黃藍白相間較鮮色,跌入沙堆不難找,比一般排球略大,直徑約在66cm至68cm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