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期限》自我挑戰 「黑盒」有助超越 - 周凡夫

蘋果聲色:
《期限》自我挑戰 「黑盒」有助超越 - 周凡夫

《期限》是香港藝穗民化節其中一個話劇製作,亦是開始邁向第十五個年頭的職業劇團「劇場工作室」(Drama Gallery)決意創立DG黑盒劇場的開幕演出。《期限》的英文是Deadline,內容和「世界末日」的傳說無關,劇情靈感卻是來自今年5月警方逮捕一名嫌犯,供稱是殺害33年前失蹤的紐約6歲男童帕茨(Etan Patz)的兇手事件。家人漫長的等待,好像終於到了結束的期限了。

《期限》劇中描寫William與Sarah夫婦,亦由於兒子拜仁的人間蒸發,二十年來難以釋懷,難以放下的情感與生命的交纏難解。可以說,基本上這是一齣嘗試發掘現代人複雜人性的內心世界的「話」劇,內容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人性與生命的大問題的探索。這樣子的題材從來便很少在香港劇壇出現,本地原創劇就更少了!要在與觀眾幾乎是面對面的緊密空間演出這類講求內心情感表達、題材如斯嚴肅的戲劇,對演員來說確是很大的挑戰,要吸引觀眾更難。
不過,作為DG藝術總監的余翰廷於演出場刊中對這次製作「寄予的是超越期限,創造出無期無限的劇場力量」。余翰廷此一期待有其合理性,位於觀塘美興工廠大廈12樓內的黑盒劇場,斜角相連的兩邊兩排觀眾席,只能坐四、五十人;小劇場的製作,最大的成本也就是劇場工作室一直堅持的「原創劇本」,在票房壓力不大的情況下,當能擺脫市場潮流去追求言志理想,這當是余翰廷對《期限》有所期待的原因。

演員較照片老了二十年

余翰廷邀來余健生執導,顯然是要集中演好William的角色,但無論是余翰廷,還是演Sarah的廖淑芬,出現在觀眾眼前的,都較場刊封面及宣傳單張上的照片「老」了大約二十年,暗示着拜仁下落不明已二十載外,更可讓觀眾對照兩人二十年前後的不同外形。Sarah發胖了,廖淑芬要在衣服內塞上填充物,余翰廷則要蓄起長鬍子。但最難抉擇的卻是兩人的聲線,特別是聲線清爽明亮的廖淑芬。兩人沒有刻意壓低聲音將之「老化」,此一衡量過實際效果得失作出的抉擇,無疑會削弱了說服力和感染力。
事實上,開始時廖淑芬的獨白聲線便帶點誇張,幸好很快便作出了調整,未及十分鐘,便已帶出了劇力,余翰廷的出場,更吸引着觀眾,進入到這對仍等待着的夫婦膠着的痛苦世界中,而且能讓觀眾越看越投入,越看越親切,且越有戲味,並慢慢體驗到失蹤兒童父母那種無助的痛苦。

意外的強烈戲劇性衝突

能發揮這種「無期無限的劇場力量」,與余翰廷能採用感性和帶有詩意的舞台語言與手法、將現代人的複雜人性細膩自然地凝結成紙面上的劇本大有關係;同時,能掌握黑盒劇場的特點,更有助演員戰勝自我挑戰,取得超越自我的表現。負責佈景及服裝設計的章佩佩便很能運用黑盒劇場的有效空間,除了飯桌、書桌、椅子,更多的是一堆一堆的舊報紙雜誌,還有按年分類的失蹤兒童檔案Files,正好堆叠起來將演區和觀眾席分開。演區內就是William和Sarah膠着了二十年的家。家中的空間各處東掛西攀着仿如蜘蛛網般的紅色絲線,蜘蛛網上用衣夾夾着不少面露童真的失蹤兒童的照片,這不僅照應着William作為攝影師的職業(帕茨父親亦是攝影師),更引發出William執着於傳統菲林攝影的原因,並認為人生最好莫如像菲林沖晒般,可以在「黑房」抹掉不願意見到的東西,很形象化地道出了夫婦二人情感膠結的無奈痛楚。
余翰廷和廖淑芬兩人對劇中夫婦的複雜情感推進,可說掌握得很有尺寸,在緊密的「黑盒」中,便更易牽引着觀眾的情緒。尤為意外的是,在劇中末段,同性戀的女兒Carmen(林娜飾演)邀請母親到加拿大出席她和「她」的婚禮所帶來強烈的戲劇性衝突,為這個原已很沉重的戲帶來更多的思考。同時,更聰明的是演出時間只有一小時多一些,畢竟黑盒劇場的座椅不宜久坐,能讓觀眾注意力仍能高度專注時,在意料之外的戲劇性衝突中帶着滿足感為三位演員的精采演出鼓掌,確是最好不過!當然,能以一齣小品劇的長度,道盡具有普世價值的大問題,便非高手莫辦了!
為此,儘管失蹤兒童事件在香港遠遠不及美加普通,但《期限》帶出的問題,仍能緊扣着當日(12月15日下午)劇場內每一位觀眾,甚至更聯想到今日中國大陸子女被拐的父母的傷痛。這種聯想,亦可說是觀眾在黑盒劇場中的超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