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一位中年藝術家的畫像 - 小西

蘋果聲色:
一位中年藝術家的畫像 - 小西

【文化KO】

本欄由本地知名文化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逢周五刊出。

早陣子到「安全口畫廊」(Gallery EXIT)在香港仔田灣的新址,出席他們喬遷後的第二個展覽:「繪畫大道中(二)之不打自招」的開幕酒會,席間碰上了參展人之一的石家豪。
石家豪外號「石狗」,1970年生於香港,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擅長以工筆人物畫書寫現當代題材。很多時候,看石家豪透過工筆畫這種傳統文人的細緻優雅的藝術形式,帶點戲謔的繕寫現實生活中的俚俗細節,甚至放肆的情色狂想,總是令人不禁莞爾。試想想,畫家以工筆畫的筆觸,抵死幽默地呈現一對男女性愛玩虐(SM)到濃時的情態,將是何等景象?何等「養眼」?
不過,石家豪的作品也不局限於文人畫式的小情小趣,他固然對性別等半公半私的題材感興趣,或許因為近年香港社會動盪不安,社會與政治運動風起雲湧,他的作品也涉獵到中華文化、香港生活,甚至政治課題。早前在立法會選舉期間,為了支持人民力量參選人之一的黃洋達,他甚至「開金筆」為黃造像助選。
然而,或許因為石家豪剛步入不惑之年,他最近居然自製影印小書《石家豪文化宮》,回顧自己十多年來的創作生涯。

香港藝術家是這樣煉成的

《石家豪文化宮》的形式接近圖文誌,以畫圖配上文字,石家豪以第一身的散文筆觸,「談藝術論政局,憶往事想前程」。跟他同代的藝術家相似,石家豪在中大藝術系「學藝」的年代(1990至1994年),所謂「藝術創作」還比較單純。那時,沒有甚麼人提「文化創意產業」,雖然也有年輕的藝術家能夠投入藝術市場,但畢竟鳳毛麟角。現實是,畢業後能夠任職全職藝術家的,可謂絕無僅有。不少藝術系畢業生,不是在中小學擔任美術老師,便是在私人畫室教畫,其他的則散落在不同的行業,例如平面設計、報刊編輯、電影美工或畫廊行政等。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大多不能為藝術家帶來甚麼實利,但創作倒變得純粹,是一種志趣;而對於石家豪來說,搞藝術是「為了爭取自由,更準確地說是奪回自己掌握生活的權利」。他甚至說「我本來是一位公子」,而藝術之所以能夠讓他安身立命,是因為創作可以讓他退守寧靜的內心世界。
當然,石家豪這種對自由的嚮往與追求,也跟香港80、90年代相對自由、開放與多元的文化氛圍有關。在那個還未講求「多元智能」的填鴨式教育年代,啃書辛苦是辛苦,但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與聰明,依循遊戲規則,考上大學當「天子門生」,自由便是你囊中之物,課餘的時間都是你的。哪會像現在的年輕人,中小學的時候已被密麻麻的課內外活動填滿,進了大學更是閒不了,除了兼職便是外訪當交換生、被「規定」到機構當實習生。與此同時,香港作為一個中西薈萃的自由港,各路資訊更是唾手可得,其中尤其以80、90年代百花齊放的流行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石家豪在《石家豪文化宮》中,提到那些自大會堂視聽資料室、電台、租碟舖聽回來的英倫搖滾樂與粵語流行歌,可謂那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食糧。

迷失在西九年代?

與此同時,在藝術的專業發展路上,石家豪也屬於幸運的一代。內行人都知道,隨着近年當代藝術市場的成熟,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也開始「有市」,加上西九效應,不少像石家豪那樣「十年磨劍」的同代藝術家,開始在本地以至國際藝術市場嶄露頭角。
或許,正正是因為這種時代大勢的轉變,驅使了石家豪在不惑之年「憶往事想前程」;而更重要的,是反思有關藝術的種種。雖然石家豪在市場上已有一定成就,但他很清醒,藝術世界至今跟現實世界還是難以溝通,藝術仍然是少數人的玩意,一般市民「沒有觀看現代及當代藝術的傳統,沒有知識基礎,也未裝備開放的心靈」,他不無反諷的問:我們又怎樣迎接將會在西九建成的世界級視覺文化博物館?
讀石家豪的《石家豪文化宮》,我一直在想:15年後,當現在的香港年輕藝術家也跟石家豪一樣,將近不惑之年,他們將如何回顧自己走過的創作之路?不錯,現在的客觀環境的確改善了,他們有更多機會;但與此同時,誘惑也多了,讓人容易迷失,忘了創作的初衷。那麼,藝術創作是否仍然能夠為他們帶來自由?我不知道,或許我們再等下一個15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