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接受家庭醫學訓練時,一位澳洲教授曾經說過:「每天最少讓一個病人流淚,診症才算成功。」然而,在普通科門診平均5至7分鐘看完一個症,怎能做到教授所說的呢?
心理康復 淚痕消失
陳先生是一名剛退休的警察,他和太太及30歲的兒子一起居住,陳先生患有高血壓,在一個微雨的下午,他帶着一臉倦容回來覆診,血壓也比平時高了點兒,在排除了身體的毛病後,我就嘗試問他近來家庭和情緒狀況,陳先生只回答一句:「尚可」,作為陳先生多年的家庭醫生,了解他不多言,於是我透過問卷進一步了解他的情況,原來他患上抑鬱症,誘因是他太太得了末期乳癌,而自己又不太適應退休生活。
綜合心理健康計劃是一個跨專業團隊計劃,為社區中有情緒困擾的病人提供診斷及治療,實踐病向淺中醫的理念。醫生會和職業治療師合作輔導有需要的病人及作生活導向。我於是請職業治療師與我一同會見陳先生,為他分析問題所在,以及和他一起作了生活導向及輔導,最後陳先生終忍不住他的淚水,淚如雨下……經過大約半年抗鬱藥的治療和心理輔導,陳先生終於康復了,淚痕也消失了!
人不只器官、身體會生病,情緒也會生病。只要積極面對,將你們的問題和家庭醫生分享,加上合適的藥物和心理輔導,大部份情緒病案例也能康復過來,再展笑顏。經過10多年家庭醫學的診症訓練,我覺得教授的說話需要作一些修改,我覺得「每天要盡量使我們的病人帶着笑容離開診症室,診症才是成功」。
撰文:瑪麗醫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副顧問醫生魏家豪
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