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過財政懸崖急救方案,大部份當地傳媒沒有為「加稅」而呼天搶地。點解?因為對於加稅危及經濟的一類論調,放在更大的財赤及國債問題來看,只怕是必要之惡。
嚴格來說,在美國前總統布殊在任期間,實施全民減稅條款有年期限制,不是永久措施,將會在2012年底到期。今次用「加稅」來形容,民主共和兩黨在財政懸崖拯救協議方案,不盡準確,應該說取消部份稅務優惠更為貼切。
稅收不公平問題更嚴重
兩黨最後協議,收入高過40萬美元的個人、年收入超過45萬美元的家庭,稅務優惠將會取消,稅率會由35%重回39.6%,他們的資本增值稅及股息稅也由15%重回20%,返回克林頓年代的水平。至於收入低過40萬美元的個人、45萬美元收入的家庭,其稅率可保留在布殊年代,獲得永遠減稅。
美國傳媒的着眼點,根本不是調整稅率,而是認為奧巴馬今次give in太多。奧巴馬在2009年上任不久,明言有錢人應該多些稅務負擔,年收入逾20萬美元的個人,或收入逾25萬美元的家庭,均應取消稅務優惠。但奧巴馬為了換取兩個月的時間就削赤的問題,繼續與共和黨談判作出讓步,明顯是吃了一記悶棍。
對於美國人而言,解決稅收不公平及財政赤字的問題,早比稅率高影響投資,成為更重要的agenda。在後金融海嘯年代,大眾見識過金融界的貪婪,連畢菲特也轟富人交稅太少。我先前也提過,加州大學巴克萊分校教授Emmanuel Saez與巴黎經濟學院教授Thomas Piketty,前年底發表論文指,即使向美國的富人加稅,也遠遠不到會削弱他們工作或創業鬥心的水平,因為他們賺錢越來越容易,扣了稅的財富增長,依然比中產快。
今次稅率調整幅度有限,調整後向富人徵收稅率為39.6%,仍低於歐洲大部份國家動輒四、五成的水平。擔心富人要多交稅款,會導致人才流失的逃亡潮說法,在美國也沒有太大叫座力。
再者,美國保守派共和黨經常用以反對高稅率的理論拉弗曲線(Laffer Curve),近年在學術界被不斷動搖。美國經濟學家拉弗七十年代在一張餐巾上寫下這條著名的倒U型曲線,指當稅率在最高稅收點以下時,增加稅率可谷起稅收,但當稅率超越最高稅收點後,再提高稅率反會導致整體稅收減少,而且會有「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心態出現,工作缺乏誘因,生產力下降,不利經濟增長。
雖然共和黨喜歡把拉弗曲線掛在嘴邊,建議減稅,增加收入,但拉弗曲線在學術界從未有定論,甚麼水平才是最高稅收點?曲線的兩邊是否對稱?依然人言人殊。政黨為求達政治目的,各執一詞,對着這個鏡中花、水中月爭辯不休,拉弗曲線屬意識形態之爭,多過經濟思辯。
加稅有害經濟 難有定案
事實上,在共和黨當政的年代,就將拉弗曲線作為減富人稅的理論依歸。不過,列根入主白宮八年,美國國債增加兩倍。在喬治布殊年代主政期間,美國國債再大升一倍。無黨派的美國預算與政策優先研究中心指出,儘管布殊任內開打伊拉克、阿富汗大戰,大使軍費,但估計布殊年代有一半債務,是他任內種種減稅措施直接造成。
加稅有害稅收及經濟的說法,拗了多年正反雙方仍然壁壘分明,當地人已出現疲勞症,對解決政府財政問題及維持經濟發展於事無補,今次成功達成協議,才是大局為重。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