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共和黨退一步海闊天空 - 盧峯

國際Z世代:
共和黨退一步海闊天空 - 盧峯

眾議院通過解決「財政懸崖」方案後,美國各大傳媒各自為方案羅列贏家與輸家。有的認為最大輸家是茶黨及自九十年代以來游說國會永不加稅的團體,有的認為是眾議院議長博納,偏向民主黨的傳媒則認為奧巴馬也是輸家,因為他無法借勢全面取消小布殊2001年的減稅措施。贏家方面同樣紛紜,有的認為副總統拜登最後關頭發功促成協議,領了頭功:有的認為是失業工人,因為失業保障可以延長一年。
正如所有公共政策那樣,任何更改、修訂都有得有失,都會產生輸家贏家。不過,政治上的得失有時候不能只看表面或即時的效果,更要看中長期的效應,例如九十年代美國兩位總統老布殊及克林頓先後加稅處理不斷上升的財赤,法案通過時不少人嗤之以鼻,老布殊更因此而失去白宮寶座,無法連任。但加稅後政府收入穩步上升,再加上經濟好景,失業補貼方面的開支下降,結果美國政府到九十年代末期終於錄得財政盈餘,扭轉20年來財赤不止的困局。
另一個例子是小布殊的大幅減稅政策。2001年上台後,小布殊以盈餘可能太多為理由推出大幅減稅方案,並得當時的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公開支持。過不了兩年,美國經濟下滑,加上發動兩場中東戰爭,美國政府立時從盈轉虧,國債負擔從四萬多億急劇增加一倍;後來為了救市又再推出赤字預算刺激經濟,最終令財赤及國債升至難以承受的地步。

至於政治人物的得失輸贏同樣難斷。力主「永不加稅」的游說團體無疑受挫,但眾議院內的共和黨人包括議長博納卻不一定是輸家。應該看到,今次「財政懸崖」方案不是個全面解決財赤的協議,而是斬件式的做法,先解決迫在眉睫的加稅問題,其他如削減開支、國債上限等棘手問題仍未處理。由於共和黨在加稅問題上已先作妥協,放棄不肯加稅的僵硬態度,他們在下一輪角力中便可振振有辭逼奧巴馬及民主黨在醫療、社會保障及福利開支上作較大讓步,甚至可以利用國債上限這個計時炸彈作武器。2011年提升債務上限談判已為共和黨帶來不少好處,令奧巴馬政府進退維谷。這一回博納等共和黨人大有可能重施故伎,把美國政府推向破產邊緣,逼民主黨同意削減各項開支。可以說,今次角力共和黨只是輸掉第一回合,第二、三回合他們仍有可能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