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日晚,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禮上,「神劇」《天與地》的插曲《年少無知》勇奪我最喜愛歌曲,那邊廂近乎同一時間,一批年少的倒梁遊行人士坐下或躺卧在中環德輔道中及畢打街交界的馬路中心,堵塞交通。相映成趣的是,《年少無知》的歌詞中,正正有「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一段,可謂相當「應景」。
元旦的倒梁遊行,無論是人數抑或群眾的參與性,都已獲得坊間毋庸置疑的肯定,惟獨是部份年輕人的阻路行為,獲得的迴響確實不盡相同,有贊成他們行為的網民表示「繼續支持」、「值得一讚」,但更多的網民卻發出了「泛民已輸」、「不是不讓你遊行,但不要阻礙交通,阻礙交通對件事毫無關係」、「點都好,阻礙交通就唔啱」的呼喊,究竟,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些年輕人在遊行中的阻路行為呢?
的確,阻路是存在的,而有市民因此受阻亦是事實,不過,這批在寒夜中走上街頭的年輕人,他們阻路,並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他們希望前往禮賓府近距離向「主角」梁振英表達港人的憤怒,但由於遭到警方的阻撓,所以在前無去路下,惟有改為在中環「打游擊」。這些年輕人的行為,其實正正是「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的一種。
所謂的公民抗命,是當我們發現某些法律或政策不合理,可主動拒絕遵守,但大前提是不訴諸暴力。在實際操作上,抗命者可選擇故意觸犯某些法律,例如是採取和平地阻塞道路。古往今來採用公民抗命最成功的例子,當然就是耳熟能詳的「聖雄」甘地,他促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當然,香港這群年輕人,現時的阻路行為仍流於「即興」,以致出來的效果是影響普羅市民多於當權者,且通過該行為要達成的目標也未夠明確,談不上是成熟的公民抗命。不過,可以斷言的是,這群年輕人的行為並非出於無知,最起碼,他們絕大部份人在整個行動中均沒有危及他人的安全,且能堅守和平的原則,已具有公民抗命的本質。
這群年輕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似乎早已認定要走上公民抗命的路,在元旦日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他們也選擇了在中環這個十字路口作為這條路的其中一個關卡(checkpoint)。因此,對於他們的阻路,大家即使不予支持,也不應予以過份的責難。
但願這群年輕人能堅守和平原則,認清目標,下一回能成熟地進行廣受認同的公民抗命。
文武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