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直擊】
2012年3月起停牌至今的歲寶百貨(312),被核數師畢馬威踢爆賬目有多處可疑,復牌無期。本報調查發現,原來歲寶三位創辦股東於去年底鬧翻後,其中一位已悄悄地於2012年4月另起爐灶,開設新百貨公司跟歲寶「打對台」。另一邊廂,2011年度盈利大幅倒退的歲寶亦「降呢」大搞超市,以期殺出新血路。
歲寶於2010年底上市,市盈率達24.5倍,估值與一般百貨公司無異。但上市一年後立即「現形」,2011年11月創辦人之一的行政總裁楊筱妹、副總裁李作霖雙雙「劈炮」;到去年3月,畢馬威更指歲寶賬目可疑,要延遲公佈業績,停牌至今,當年抽新股的投資者可謂「一殼眼淚」。
深圳店殘舊「拍烏蠅」
據悉,歲寶上市後內部管理出現問題,過去簽訂的兩、三個新項目都全部觸礁,無法動工,故觸動畢馬威的神經,質疑項目的真確性。同時,歲寶近年亦受累於股東權鬥,最後大股東楊祥波成功踢走曾一起打江山的楊筱妹及李作霖,力捧自己放洋歸來的兒子上位。
根據香港公司註冊處及深圳工商登記資料,原本在歲寶上市時持有2.6%股權的李作霖,在2012年3月、即離開歲寶半年後,已透過香港註冊的「晶城國際集團」,聯同其他百貨業界拍檔,在深圳成立了「深圳晶城商業發展」。一個月後,即深圳寶安區新安街開設了首間「晶城百貨」。曾在歲寶擔任行政總監的王寶珍,亦已轉職至晶城百貨做董事。
記者到晶城百貨查看,發現無論門外裝飾、舖內格局,皆與歲寶非常相似。如招牌同以紅色為主色,中文字體亦類近,店內舖位設計風格,亦跟歲寶如出一轍。
除高層大逃亡外,歲寶內部管理亦不見得理想。本報記者於平日中午走訪歲寶深圳七間分店,大多「拍烏蠅」。其中位於羅湖的紅嶺店,店內裝飾極殘舊,樓底僅2米高,設計恍如本港90年代國貨公司,由於店內基本是「零顧客」,員工及清潔工齊齊站在電器部看電視。鄰近東門、萬象城的歲寶紅寶店,部份出租用舖位亦被用來擺貨,後樓梯亦堆積了大量存貨。由於人流極少,更有店員陪子女在櫃台後做功課。
鑑於百貨「冇人行」,本報發現歲寶把大部份店面轉為經營人流較多但盈利能力較低的超級市場,與百貨公司普遍有大範圍化妝品、珠寶及服飾區的做法不同。其中最誇張是蓮塘聚福分店,3層的物業中,地面大部份已被改造成超市,3樓更變成證券行及桌球城,實質只有中間一層仍是經營百貨。
歲寶:調整經營策略
本報記者下午在歲寶南山店,以及附近只有5分鐘腳程的茂業(848)百貨比較兩者人流,15分鐘內進入茂業百貨的人數,比歲寶高出四成。接載記者的的士司機張先生指,歲寶「唔搞活動,冇宣傳,管理較其他百貨公司差很多」,並批評歲寶產品質素差,「花200元買了一個銀包,不到一星期便褪色。」
歲寶的招股書中,定位自己為「中高檔百貨」,又指提供了逾3500個高檔名牌。但據記者觀察,僅一、兩間分店中設Adidas、Nike舖位,部份牌子如Levi's更完全消失,其餘大部份為「雜嘜」牌子。
歲寶管理層回應本報時指,整個行業在銷售額方面有一定壓力,集團正進行結構調查,調整經營策略。歲寶未有正面回應為何「名牌不見了」,只強調公司定位為「社區百貨」,所有品牌以分店所在地作考慮。至於前主要股東李作霖開新店「搶生意」,歲寶指「也是聽說」,強調兩公司沒有任何重大交易及合作,並「不清楚晶城內部情況」。
歲寶事件簿
6/2010:申請上市,集資約7.8億元,預測PE約15至19倍
7/2010:突擱置上市計劃,市傳為管理層不滿定價過低
11/2010:再次申請上市,集資額增至15.49億元,預測PE調高至28.1倍。掛牌當日股價較招股價大跌17.7%
11/2011:宣佈行政總裁楊筱妹、副總裁李作霖辭職,有指為放洋歸來兒子上位鋪路
1~2/2012:換入多名跨國公司管理層,有指來自Walmart及家樂福等國際企業
3/2012:出現核數問題,延遲公佈2011年全年業績,公司開始停牌
4/2012:由前副總裁李作霖主理的晶城百貨開業
6/2012:停牌期內發出盈警,期內盈利按年大幅減少
12/2012:2011年業績純利跌逾六成至約7000萬元人民幣,公司繼續停牌
顧客心聲
裝修殘舊
高先生:「已經好多年冇去歲寶,因貨品選擇少、裝修殘舊,遠遠落後於其他百貨公司如天虹、茂業等,喺附近嘅街坊先會去。」
硬件很差
陳小姐:「歲寶係老牌子,但貨品賣得好貴,硬件差,廁所污糟,我唔會去。歲寶從來都唔搞活動,相反其他百貨公司常有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