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br>經濟預測為何老是出錯 - 盧峯

國際Z世代:
經濟預測為何老是出錯 - 盧峯

2008年底金融海嘯橫掃全球後不久,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到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閒聊中女皇不經意的問:"Why did no one see the crisis coming?"在座的經濟學者登時鴉雀無聲,稍停了一會才有人提出這樣那樣的辯解。
經濟學者的預測能力如何一直備受爭議。有的相信透過精密、數理化的模式可以有效預測經濟前景,評估政策的效益好壞。有的甚至相信學者的推算模式可以準確了解投資工具的波動情況及風險,讓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中獲利。
英國著名經濟學者Robert Skidelsky是經濟學界的老行尊,他對政府機構內的經濟分析師頗有微言,認為他們的經濟預測不但偏離事實,所用的前提及基礎也有問題。上月下旬他特地寫了一篇文章批評IMF、OECD以及英國政府的研究機構幾年來一直錯判經濟,高估經濟復蘇的速度,以致各國政府斷錯症,落錯藥。以IMF為例,它原來預計歐元區2012年將會增長百分之二點一,但從各國情況來看去年歐元區經濟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極有可能收縮百分之零點二。英國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政府智囊機構預測2011年、2012年英國經濟增長百分之二點六及二點八,實際上英國前年經濟只有百分之零點九升幅,去年更處於停滯狀態,沒有增長。

Skidelsky認為,各大研究機構及國際組織的預測出現明顯偏差除了因為一些突發性因素如歐債危機惡化有影響外,他們傾向高估寬鬆貨幣政策的作用及低估財政政策的效果也是重要原因。例如英國當局相信多把三千多億英鎊新錢注入市場可以帶來五百億英鎊的新增開支,從而推動經濟有額外三個百分點的增長。實情是,這些新增的英鎊絕大部份留在銀行體系內沒有進入市場流轉,更沒有刺激信貸或消費需求。結果,量化寬鬆政策預期的額外動力(三個百分點的增長)根本看不到,原先比較樂觀的經濟預測自然錯得離譜。
事實上不但英國、歐洲的量寬政策效果不顯著,美國聯儲局的QE政策同樣不算成功。主席伯南克較早前已承認QE政策不可能單天保至尊,必須有財政政策協助才能令經濟走出谷底,此所以他對可能出現的「財政懸崖」特別關心,早早向政府及國會提出忠告。
只是,各國政府看來都鐵定了心只靠量寬政策救市,甚至一邊放水一邊收緊政府開支。對Skidelsky來說,這樣的政策取向不但無助經濟,更可能是走錯路,令全球經濟久久不能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