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籃地北:<br> 最怕學壞師 - 仙道彬

天籃地北:
最怕學壞師 - 仙道彬

度過了30年來最冷除夕,氣溫很快又回升;對港人來說,冬天陽光普照,一件薄衣已足抵冷,早不是新鮮事。趁風和日麗的下午,在露天餐廳和一位前甲一波友來個下午茶,兩個籃球人左傾右傾,最後還是回到老話題上。
近年籃球風氣大行其道,坊間的籃球學院和聯賽如雨後春筍,這本來是好事,更多好苗子提早接受正規訓練,對將來香港籃壇大有裨益。我們擔心的,卻是配套不足,尤其是教練和球證的水平,更令人憂心。
在香港,球證多是兼職,有時身水身汗收工趕到去執法,確難以要求得多,只希望做到盡量持平,遇錯反省就好。最看不過眼是有些球證用「經驗」吹雞,有時籃底犯規,底線的未響雞,後面的球證已笛聲長鳴,在人堆中以「直覺」指出邊個邊個犯規;更糟是新的球證又真的未夠班,令這一行出現青黃不接,所以逢到大賽,總是那幾個老面孔執法。

相比球證水平不夠,教練的質素更叫人擔心。香港好教練很多,他們多為甲一或名校羅致,在其眼底下打球當然有保證;反而有些籃球計劃的教練可能是資歷不夠,甚至非紅褲子出身,在教小朋友時會作出錯誤示範。從小學壞手,長大後絕難糾正;而且基本功練得不夠紮實,去到一定水平後,也再難進步,這些例子實在太多。
可惜是不少上一輩港隊好手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於主流球圈分享其經驗;球迷只要抽空看看康文盃先進組等本地比賽,就知道香港其實藏龍卧虎。這些「無價寶藏」值得好好發掘;坊間有訓練班定期邀請前港隊親身指導,這做法實在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