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新的一年,不少媒體都在搞大事回顧,剛看到一個葡萄酒網站,列出2012年國內十件酒壇大事,由網友票選,其中一項,是「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大幅跌價」。
去年報章雜誌熱烈報道有關波爾多葡萄酒跌價消息,有說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部份年份的身價年間大跌五成,於是有經濟分析員順理成章指出國內葡萄酒泡沫爆破。三流分析員大抵都只懂馬後出炮,說一堆甚麼最高最低止賺止蝕,卻可能與那些操控高級葡萄酒價格的投機者一樣從來沒有真真正正喝過一瓶葡萄酒,更不會知道世界上究竟有幾多令人魂牽夢繫的佳釀。
只怪太多不懂葡萄酒的人拿葡萄酒當作投資工具,在搞不清孰優孰劣之下,惟有跟紅頂白,人買我買,將幾款酒奉若神明,把她的身價抬了上天。這是新發展市場起步的必經階段,當消費者眼界張開,知道天外有天,便會在井底跳出來。然後投機者也會學識怎樣更聰明去押他的注碼,市場便漸趨成熟。
布根地酒登貴酒排行榜
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身價大跌便是一個啟示。國內葡萄酒市場不是爆破,相反,是正邁向成熟,因為由消費者到投機者,都明白到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不是唯一武林盟主,世外高人多的是。他們開始將注碼撥到其他酒款,例如布根地葡萄酒。2010年國內同胞在拍賣會出價一百八十一萬五千元競投原本估值五萬元一瓶的1869年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的情況,相信已經是明日黃花。
其實只要稍對葡萄酒有點基本認識,都知道波爾多葡萄酒雖然擁有驚人陳年能力,但由於年產量高,價格是不可能無限上漲的。只有產量低的精品酒莊,才會因為供不應求而登上天價。最近葡萄酒網站wine-search.com便根據各網上商店的價目表,統計出全球最昂貴的葡萄酒。雖然不少網上商店為了吸引網民瀏覽,會以取巧方法將貨品價格降低,令到wine-search.com的報價未能完全準確,不過,作為一個平均價格的參考,亦的確能夠提供不少方便。
在wine-search.com的世上五十大最昂貴葡萄酒排行榜,頭十位都是舊世界產品,除了排第五的Egon Muller Scharzhof Scharzhofberger Riesling Trockenbeerenauslese是德國甜酒,其他全是法國貨,由第一至第九均是布根地出品,叨陪末座,為波爾多爭回一點面子的是Petrus。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則排在30。
對,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很貴,但不是最貴。當你知道排行第一的Henri Jayer Richebourg在1987年已成絕唱,便明白她的身價比每年生產24萬瓶的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更昂貴的原因。至於排行第二的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 Romanee-Conti,年產量平均僅得5,000瓶,2008年更只釀了3,151瓶,怎不物以罕為貴?
以價論價,布根地葡萄酒才是酒王,於是投機者陸續變心,不再追逐波爾多裙下,布根地成為了新寵兒,導致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身價暴跌。
雖然布根地及波爾多葡萄酒均出自法國,不過,兩個產區有如兩個世界,經營模式完全不同。很多消費者認為布根地葡萄酒制度複雜,A.O.C.數目又多,不像波爾多清晰。布根地的酒莊無論規模大小,均會同時生產多款葡萄酒,例如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旗下便有八款Grand Cru葡萄酒。原因是布根地的葡萄園業權非常分散,很少會由一家酒莊獨家擁有,於是出現了多家不同酒莊釀造相同名字葡萄酒的情況。最極端例子,是Cote de Nuits的Grand Cru葡萄園Clos de Vougeot,50.6公頃的土地,竟然有超過80位業主,部份業主根本只有兩行葡萄樹!由於地主眾多,你可以在市面找到幾十款由不同酒莊生產的Clos de Vougeot葡萄酒,水準可能非常參差。這才是布根地真正令飲家迷失的原因。
布根地A.O.C劃分仔細
基本上,布根地葡萄酒比波爾多的制度更仔細,更直接,因為布根地葡萄酒的A.O.C.是有等級之分的,由最高的特級葡萄園(Grand Cru),到一級葡萄園(Premier Cru)、村莊級(Village),以至地區級(Regional),代表着葡萄酒來自不同等級的葡萄園。特級葡萄園徵稅較高,身價自然也高人一截。在波爾多,只有酒莊被分級,葡萄園卻是沒有級別之分的。波爾多的A.O.C.,純粹標示葡萄園的位置,一瓶產自Pauillac的葡萄酒,未必一定會比產自Haut Medoc的葡萄酒昂貴。
波爾多有九千家酒莊,布根地約有四千家;波爾多每年生產七億瓶葡萄酒,布根地約二億瓶。布根地紅酒幾乎只以Pinot Noir葡萄釀造,白酒則差不多只有Chardonnay。不像波爾多將多種葡萄勾兌,是因為布根地的葡萄農在十世紀已經開始分析不同地區的風土特性,劃分成多個獨立葡萄園,並為葡萄園分級。有獨特性格的葡萄園稱為Lieux-dit,特別優質的,包括特級葡萄園及一級葡萄園,則稱為Climat。單一葡萄品種,可以更有效反映不同葡萄園的風土特性。
波爾多的A.O.C.劃分得最細是一條村莊,例如Pauillac或Saint-Julien,布根地卻去到Climat,即是一塊葡萄園。布根地面積最細的A.O.C.,是特級葡萄園La Romanee,僅得0.845公頃,每年最多只可以生產3,700瓶葡萄酒!
現時布根地的特級葡萄園A.O.C.有33個,特級葡萄園的數量則略多一點,因為例如Chablis區內共有七塊特級葡萄園,但只分享一個Chablis Grand Cru A.O.C.。坐在王者位置的特級葡萄園葡萄酒,產量極少,僅佔全區總產量的1.4%。一級葡萄園暫時有684塊,產品亦只佔總產量一成左右。由於一級葡萄園數量比較多,所以不會像特級葡萄園各自成為一個獨立A.O.C.,而是附帶於所屬的村莊A.O.C.,例如Cros Parantoux葡萄園,便會標示成Vosne-Romanee Cros Parantoux Premier Cru,一目了然。
澳洲酒創紀錄
現時受到炒家垂青的布根地葡萄酒只限Climat級別,主要是特級葡萄園,例如Chambertin、Grands Echezeaux、La Tache、Richebourg、Romanee-Conti、Montrachet等等。不過,酒莊亦是決定酒價的關鍵,除了Henri Jayer和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Domaine Leflaive、Domaine Georges Roumier、Domaine Leroy、Domaine des Comtes Lafon、Emmanuel Rouget及Domaine Meo-Camuzet等等,均是拍賣會常客,塑造出布根地在國際葡萄酒壇的王者地位。
去年六月,澳洲的Penfolds酒莊卻計劃要謀朝篡位,把王位從舊世界搶到新世界,推出了驚世的Kalimna Block 42 Cabernet Sauvignon 2004 Ampoule,以特製玻璃瓶密封,限量生產12瓶,每瓶叫價134萬大元,創下酒壇新紀錄。買第一瓶的,正是香港人。
作者: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