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期望】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鞏固本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及業務發展息息相關,銀行公會主席洪丕正認為,目前除了人民幣資本賬外,整體上內地可給予本港的政策措施,「放寬到嘅已放得七七八八」,故今年公會重任不是單單向內地爭取更多優惠安排,而是尋求在已放寬框架內,提升人民幣業務的深闊度與質量。
他相信,人民幣作為中國外貿支付或對內對外投資的選擇幣種,目前佔比水平還可以再推高,此舉才是強化本地人民幣資金池流通性的關鍵。
料放寬兌換上限效用微
金管局統計顯示,去年10月底本港人民幣存款為5548億元(人民幣.下同),外界常聚焦人民幣存款額升跌,作為評估資金池是否夠用的基礎。但洪丕正認為,即使每人每日兌換2萬元的上限獲放寬,資金池規模亦不會因此大很多,資金池概念好比一個水庫,若經常「進進出出」使用,人民幣認授性獲得肯定,「緊要過」池子再大,惟只屬靜止而乏人使用的池水。
他說,「未必一定需要新措施放寬才能做大做多」,最重要是讓市場及投資者認識風險管理,並採用人民幣作為貿易投資工具,越多運用,池子的派增效應(Multiplier Effect)便越大。
港應偏向打進攻波
現時以人民幣作為中國對外貿易支付幣種的佔比約12%,洪丕正說,「這個比率能否再提升至13%、14%至15%?」他相信空間絕對存在。以人民幣進行外商直接投資(FDI),以及境內企業對外投資(ODI)幣種的佔比,目前水平亦較低,規模可再提升。
他也期望,更多國家能接納人民幣作為部份儲備資產的組合。
在拓展人民幣業務上,他指本港應高瞻遠矚,利用本身優勢出擊,「香港應偏向進攻波,唔係只打防守波」;舉例說,內地對商品交易需求龐大,但環球商品仍以美元交易為主體,中非之間在鋼鐵原油等期貨交易上,對沖胃納不菲,若以人民幣結算透過本港中介市場對沖風險是否可行,值得各方協力探討。